暑假期间,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晓电源”社会实践团创新服务模式,将专业特色课堂精准送达“两新”人员(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子女。该实践团在南京市朝天宫街道汉西门社区和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联谊南园社区开展为期14天的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精心设计并交付16次特色课程,以“工程思维”启蒙为核心,为青少年打开科技之门,志愿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两新”群体子女暑期“看护难”的问题,也为高校服务社会、创新实践模式提供了生动范例。

  精准聚焦:服务“两新”群体子女

  “晓电源”实践团本次志愿服务聚焦社区“两新”群体子女暑期看护和教育需求,与社区党团组织紧密协作,将高校资源精准对接这一特殊群体需求。

  “平时工作忙,暑假孩子没人管、学点啥真是大难题。这次暑托班不仅有专业老师辅导作业,还能学到这么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机器人知识,孩子特别喜欢,我们家长也特别放心!”一位在朝天宫街道楼宇企业工作的家长感慨道。

  专业赋能:工程思维启蒙点亮社区课堂

  告别传统单一托管,“晓电源”实践团紧扣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特色,打造了“生活中的物理奥秘”实验坊和“机器人搭建”创意工坊两大课程板块。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体验智能科技的奥秘,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探索创新的种子,打造别样的假期!

  在“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坊,志愿者们巧妙利用矿泉水瓶、吸管、气球等日常物品,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潜水艇和浮沉子”,将生活现象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实验,如“神奇的空气”“神奇的水”和“热胀冷缩”等物理小实验。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浮力、大气压、光的传播等物理现象,初步培养了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

  在“机器人搭建”创意工坊,通过适龄机器人套件,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识别传感器、马达、控制器,亲手组装机器人小车,并通过简单编程指令让它们完成循迹、避障等任务。在此过程中,志愿者们巧妙引入人工智能(AI)启蒙概念,向孩子们生动讲解:这些传感器如同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收集环境信息;控制器则像“大脑”,根据预设的程序逻辑做出判断和反应。这种“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过程,正是AI实现智能行为的基础原理。从结构搭建到功能实现,孩子们体验了从构思、设计到制作、调试的完整“微工程”流程,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这些课太酷了!原来机器人这么有趣,自己也能做出来!”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实践团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懂、爱玩的内容,在他们心中种下‘工程思维’的种子”。

  双城共建:精准对接,双向赋能

  本次项目的成功实施,源于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与两地社区党团组织的深度共建联动。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校地党团共建活动等形式,让青年大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楼宇党建活动(如协助社区开展科技主题微活动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发挥专业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创新实践:打造高校服务社区“新范式”

  连续14天扎根社区,精准提供16次特色课程与服务,“晓电源”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其模式凸显三大创新:内容创新,突破传统托管,精准对接社区科普需求,通过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内容,引导青少年探索科学知识,种下科技强国的启蒙种子。模式创新。校地共建,精准对接,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目标创新,超越“看护辅导”,聚焦科学启迪,着力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晓电源”志愿服务项目是电子工程学院推动专业教育、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实践模式,为更多社区和群体提供专业服务,鼓励青年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董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