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的有效途径,更是关系全区百姓健康福祉的重大举措。

  作为省级试点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制度设计、机制创新、改革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深化医改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同比,基层诊疗占比升至近70%,基层单位“四降四升”成效明显:医疗总收入下降5.88%、次均费用下降9.47%、药耗比下降14.65%、医疗纠纷下降9.5%;有效收入上升15.33%、门诊人次上升1.91%、住院人次上升6.39%、DIP收入增加489.43万元。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都经验”。

  期间,该区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理事长的医共体理事会,统筹推进医共体建设。建成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医保部门定期会商,并组建由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牵头的两大医共体,覆盖12家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实现资源整合、上下联动。

  同时,江都区加大财政投入,异地新建人民医院投资20亿元,改造基层医疗机构80%,实现CT设备全覆盖。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打包付费,优化人事薪酬管理,基层高级职称比例提升至37%,激发基层活力。聚焦群众需求,该区强化急救中心建设,推动专家、技术、服务“四下沉”,建成区域检验、影像云诊等七大信息中心,并与上海、南京三甲医院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名医工作室,提升诊疗水平。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离不开人才强有力的支撑。江都区卫健委以“引才、育才、留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为核心,持续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十四五”期间,该区累计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78名,并为基层单位招聘医学人才245名,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为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今年江都区卫健委遴选出9名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和50名中层年轻后备干部,开展为期9个月的专题培训,内容涵盖理论教育、业务知识、管理能力等,全面增强人才综合能力。此外,针对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紧缺专业人才,江都区还落实购房补助和工资补贴政策,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在推动医师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江都区卫健委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以“看得了病、看得好病”为目标,全面构建医师下沉长效机制。期间,江都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协调,由江都人民医院、中医院等牵头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制订年度下沉计划。2020年至2025年,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安排83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赴基层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长期驻守帮扶。截至目前,已有78名医师完成帮扶,累计服务1万余天,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江都区创新推行“组团式”驻点和“菜单式”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牵头医院每周选派专家团队赴镇村医疗机构坐诊、查房、手术带教;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可根据短板“点单”申请专家,上级医院“派单”响应,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依托区域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远程会诊等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累计完成检验4.4万例、远程会诊420人次、影像诊断3.3万人次、审方81万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靖宇 江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