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联合申请发明专利10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并将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30余家头部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2024年7月,江苏理工学院的副教授汪伟入选常州市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首批名单,一年时间里,他带领跨学科攻坚团队与聘用企业深度合作,交出了这样一份充实又令人振奋的“答卷”。
这份“答卷”,仅仅是常州“双岗互聘计划”首批整体成果的“千分之一”。
依托该计划,一年来,常州市共遴选947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高校“跨界任职”,在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常州方案”。
破题:填补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最强引擎。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不足、产业与科研脱节的困境,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亟待突破。作为“苏南模式”策源地,常州曾通过“星期日工程师”这一创新举措破解人才瓶颈,助力乡镇企业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填补当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缺口”?
常州再次瞄准了“柔性引才”。
2016年起,常州科教城持续探索人才在科教城内部的高校与企业间共享,成效显著。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常州将这一做法推广至全市,出台《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的意见》,明确2024年至2026年,每年遴选1000名以内高层次人才,在全市高科技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双岗互聘”。按照“产才融合、按需匹配”的原则,互聘岗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高校建设、科技创新需求分门别类配置,由用人单位自主申报,人才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报名,以实现结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促使人才多维度多岗位锻炼提升。
此举打破了行业和地域限制,打通了人才及其成果在企业和高校间流动的通道,有效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024年7月,首批人才获聘。其中有近八成为博士学历人才,更有199名市外高校人才被吸引来到常州,成为赋能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解题:精准对症校企所创新痛点
“双岗互聘”是一种双向流通的机制,既有高校教授专家到企业任职,也有企业研发人员到高校任职。
据统计,一年来,借助“双岗互聘”所激发的创新活力,受聘人才已为聘用单位共计解决各领域技术难题1369项,进行工艺创新或改造938项。项目合作持续深入,受聘人才联合聘用单位促成向上争取各级项目243项,获批经费1.8亿元;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现代产业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平台374个;协助聘用单位制定发展规划或完成市场应用前景、创新发展、专业人才需求等调研报告567个;制定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等各类标准250项。成果转化同样成绩斐然,受聘人才共计联合聘用单位申请各类专利1044项、获得专利授权691项。
拓题:构建共育共研共享新生态
一年的聘期不长,947位高层次人才留下了技术的突破、研发的精进、生产的革新,更留下了校企联合攻关的平台、人才引育留用的通道,打下了产学研长久合作的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首批“双岗互聘”受聘人员共计协助聘用单位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77人,其中博士40人;在聘用单位开展授课教学、培训讲座共计2285次;联合聘用单位开发教材和课程418项,为下一阶段的人才培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双岗互聘”提供的制度保障之下,地域间的“围墙”和校企间的“壁垒”被打破,全新的“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创新生态得以构建,真正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