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杯咖啡一场观察”九人团队深入南京陶谷新村社区、南秀村社区、南湖社区、磨盘街社区、小西湖社区、仙林湖社区六个典型社区,对 16 家特色小店展开深度调研。团队携带记录本、问卷及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学子设计的客流热力图分析模型,探索特色主理人小店如何激活社区生命力、参与社区公共治理等城市治理新课题。

  小店观察:公共性的辩证呈现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主理人的审美选择对小店能否成为社区 “会客厅” 至关重要。部分主理人通过风格化场景、向导型人设、共生性愿景三重审美劳动,扩增社区包容空间、深化居民互动,但也存在过度追求 “颜值正义” 压缩公共性能等隐忧。

  

  南湖社区的南湖咖啡厅将外摆区改造为 “共享长椅”,促进居民社交,虽客单价降 15%,但居民互动频次翻倍。社区奶奶表示,特色小店让社区焕然一新,提升了居民日常行为的自觉性与文明度。而某网红餐厅因高价套餐和 “消费入座” 标识,沦为拍照背景板,切断了与社区的真实联结。

  技术赋能:工科生的治理实践

  社会学理论与通信、云计算技术结合,产生了独特实践成果。团队为合作店铺设计了三项数字工具:智能客流分析系统帮 “家雀儿咖啡” 优化座位布局,非高峰时段利用率提升 40%;社群运营诊断模型促成 “福桔餐厅” 推出邻里套餐;公共活动影响力评估工具可量化 “万象书坊” 读书会对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效果。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的赖军彤感慨,数智技术能优化小店经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青春探索:治理新解与育人成果

  团队发现,不少特色小店深耕线上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引流变现,且存在小店联名合作等情况,这些都被写入《青年社区创业下沉指南》。调研数据显示,78%的居民认为特色小店提升了归属感,70%的社区主理人观照社区公共性生成愿景。

  此次实践是一场微型社会创新孵化器。团队将撰写《社区小微商业公共价值评估白皮书》并提交给至少两个社区。指导老师王元希望通过实践强化学生技术向善的认知,培养其责任担当。部分团队成员还将前往欧洲社区继续观察调研,进行东西比观。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社区肌理,用技术解码商业逻辑,用青春书写治理答卷。他们通过对社区小店的观察与实践,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责任与担当。(陆泯辰 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