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当城市里的上班族正忙得不可开交时,丁蜀镇蜀山社区陶二厂里的“数字游民”们正以另一种节奏开启一天的工作。张雨航曾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阿里云体验设计师,如今,他和朋友在陶二厂合作创办了艺空间项目。白天,他通过网线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以及全国280余家非遗工作室沟通交流,完善国内首款陶瓷AIGC辅助设计软件——供春AI的研发,并根据陶瓷艺人的需求,生成工艺美术设计图;晚上,他可以在社区的篮球场打球,还能与志同道合的“数字游民”一同参加蜀山古南街的茶话会、音乐会……眼下,蜀山社区俨然成了“数字游民社区”。
“数字游民聚落”破土新生
作为宜兴陶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蜀山古南街、东坡书院、陶二厂等历史遗存赋予了蜀山社区独特的人文魅力。近年来,丁蜀镇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坚持“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的策略,科学激活历史遗存。通过定期举办东坡夜读、蜀山市集、手工市集、国际咖啡节等创意活动,不仅打造了独特的文旅IP,还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当系统梳理、展示的人文风貌与新兴的“数字游民”概念奇妙碰撞,蜀山社区催生了宜兴首个“数字游民社区”,集聚了一批懂技术、善运营、有情怀的新型乡村人才。在这400余名“数字游民”中,既有产品经理、网络作家等轻创业者,也有策展人、艺术家、电商从业者、自媒体人等半自由职业青年,还有很多向往乡村生活和业态的旅居创业者。他们不仅找到了职业新方向,寻得了生活的诗意与惬意,也为丁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隆源紫砂负责人卢杰是蜀山社区以紫砂电商为主营业务的“数字游民”代表人物之一。物流、房产……过去,他辗转从事过许多行业,选择在蜀山社区开启“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用他的话说,是厌倦了三点一线的传统职场生活。依托丁蜀镇良好的紫砂陶产业基础,他与100余名本土及“宜漂”陶艺家签约合作,只需借助电脑、手机就能实现远程办公,告别了过去朝九晚五的坐班工作。他的客户群体不仅局限于国内,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壶友。目前,在蜀山社区的恒海紫砂园、蜀山工艺楼、紫砂码头等电商产业基地,集聚了一批和卢杰一样从事电商的“数字游民”,他们销售、代理的产品不仅局限于陶瓷、银饰、布艺等手工艺品,还涉及大米、茶叶、矿泉水等土特产,有效扩大了属地农副产品的市场。
良好的陶瓷产业基础不断吸引着程序员、电商达人集聚,厚重的历史文脉也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媒体从业者“南街壶娘”周艺通过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在江南小镇的生活,讲述非遗故事,让无数网友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仅在抖音平台,她的粉丝量就突破百万,视频点赞量突破千万。网络作家周文荣也把“工位”搬到了蜀山古南街,先后创作了《紫砂怪谈》《铜棺山》《神秘砂》等一批极富地方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通过起点中文网等国内知名网站连载,让越来越多的陶都元素为大众所熟知。去年,他还自学摄影、摄像技术,开设“文旅魅力”视频号,记录丁蜀镇“陶式生活”;同时与古南街不断涌现的汉服、簪花体验店达成合作,为身着古装、头戴簪花、慕名在古南街打卡的游客拍摄和制作精美的影音产品。
多样空间做优特色服务“数字游民”集聚蜀山社区,不仅是因为这里的陶瓷产业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是因为丁蜀镇及蜀山社区提供的多样化空间和个性化服务,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环境。特色服务逐步将“数字游民”转变为“数字村民”,激活了丁蜀特色小镇的创新活力。
古街边,蠡河旁,由原紫砂二厂改造而成的陶二厂,集陶文化、艺术创作、时尚潮流于一体。这一宜兴陶文化新地标自2023年投用以来,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梦工厂”。丁蜀镇及蜀山社区定期举办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和专场市集,为创意青年提供了相互展示艺术作品、相互学习的平台。来自云南的“一斗”木工坊主理人张德强说,这些活动打破了地域界限,让他能与各地创意青年碰撞灵感,不同艺术形式的交融,为他的木工创作带来了新思路,让他能够自由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无限可能。
为了满足属地群众及“数字游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及创业技能需求,丁蜀镇统筹配置全镇夜间课程资源,在陶二厂内举办公益性的“陶都星光课堂”,课程涵盖书画、茶艺、剪纸、太极、古筝、竹笛等多种门类。在课堂上,大家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尤其受他们欢迎的是,社区定期邀请陶瓷特色村书记、陶艺大师、各行业领军人物、“数字游民”代表作为分享嘉宾,在东坡书院、陶二厂开展特色品读和分享会等活动。大咖们讲述各自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与“数字游民”互动交流,共谋产业发展,围绕为丁蜀文旅注入新活力等议题建言献策,让“数字游民”有了归属感。
除了保留传统的紫砂陶器行等店铺外,蜀山社区还融入了八十游茶茶馆、半山小馆咖啡馆等现代商业业态,以及醉凰里、边熹、南街小馄饨等特色餐饮。这些店铺的主理人有的是返乡大学生,将在外学习多年的经验付诸实践;有的来自贵州等地,将家乡美食与宜兴风味融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美味;有的是自媒体主播,将自身流量带入餐饮行业,使得客流量爆棚。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实现“文化体验+社交货币+情绪价值”的复合型消费。
半山小馆主理人韩梦笛是社区第一批“数字村民”。她有着丰富的咖啡产业经营经验,几年前,她慕名在蜀山古南街建了一个咖啡工坊,工坊呈现了完整的咖啡产业链,除了生产、储存咖啡豆外,还被打造成咖啡策展、咖啡集市、体验课程等的共享空间。刚一建成,工坊就成为社区“数字游民”们的聚集地。韩梦笛喜欢和其他“数字游民”一起聊咖啡、品咖啡。聊到开心时,也会做几款面包、披萨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如今的蜀山社区,闲置厂房、屋舍成为创业空间,乡村咖啡馆、精酿酒馆、窑烤面包店等配套产业随处可见。
激活乡村振兴澎湃动能
虽然搞不懂什么是“数字游民”,但蜀山社区的马建坤等种植户十分欢迎这些年轻人。在他们看来,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更多热闹,还让社区里的稻米、草莓、桑葚、葡萄等土特产有了新销路。“数字游民”与社区的链接不止于此,蜀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明说,“数字游民”对社区的改变,不仅是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与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更是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新活力。
为顺应“数字游民”的集聚之势,做活乡村文旅产业,蜀山社区高起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如今,走进蜀山社区,党建公园、休闲公园让居民赞叹不已。社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一点、两面、三街、四园”等文化地标,大力传承和弘扬紫砂、东坡、历史街区等交融的蜀山文化。
目前,社区共打造了15个特色鲜明的文化阵地,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讲座、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特色活动,携手“数字游民”为辖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社区真是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活力了!我孙子参加了社区的托管班,体验了木工制作、趣味手工、红色观影等文化活动,他说以后每周都要参加!”居民李其生说。
电商与紫砂艺人的“双向奔赴”,也为社区特色紫砂陶产业发展赋能。广大直播达人在帮助紫砂陶艺人开辟全新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收集壶友的反馈信息,为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蜀山社区紫砂陶产业年实现电商销售2亿余元。为助力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强村富民步伐,蜀山社区也确立了全新的宣传包装理念,不仅连续承办江苏省“蜀山杯”紫砂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提升艺人的操作技能,彰显艺术成果,蜀山紫砂合作社还组织紫砂陶艺人走出国门,在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等地举办“茶韵壶香——宜兴优秀紫砂作品展”,提升蜀山紫砂的国际知名度,配合跨境电商更好开拓全球市场。
尤其让周明欣慰的是,“数字游民”的入驻,成功唤醒了社区“沉睡”的资源。村集体和社区居民闲置多年的破旧院落、闲置厂房,经过“数字游民”的创意改造后,成为社区特色景观节点。目前,蜀山古南街、陶二厂工作室,闲置民居、商铺,以及社区集体资产出租率近100%,每年为丁蜀镇、蜀山社区和居民带来近千万元的“年租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为社区及周边提供物流、包装、直播带货、餐饮服务等就业岗位3000多个。
今年初,蜀山社区还规划构建了“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并启动“数智蜀山”平台建设。立足社区尺度,在步行(城镇区域)或骑行(乡村区域)15分钟的空间范围内,依托功能整合、空间复合的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N个灵活散点布局的服务点,让社区居民和“数字游民”在工作之外有更多可能。
“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蜀山生活的‘幸福刻度’。”周明说,社区希望能有更多“数字游民”来到这里,成为共建共创共享的“合伙人”,社区也将持续做好“数字游民”的配套建设及服务工作,让创新创业人才扎根蜀山,爱上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