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25年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弟子规”学堂“绚彩门西”爱心暑托班正式开班。作为政府搭台、多方协力的公益项目,其将传统文化浸润与民生关怀巧妙融合,致力于让孩子们过个“有料”又安全的假期。这不仅为双职工子女和困境青少年搭建了暑期成长港湾,更以“文化+公益”创新模式,勾勒出基层治理中“解民忧”与“育新人”的双重图景。
破解“看护真空”,让家长安心上班
暑期一到,“孩子谁来管”便成了不少家庭的心头事——对于没有老人帮衬或难以承担高额托管费的家庭而言,两个月的“看护真空期”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人在途中’孩子的午饭和安全成了大问题,不是不想陪,是真的抽不开身。”开网约车的李女士说,“就盼着有个地方能让孩子安全待着,还能学点东西。”
双塘街道瞄准了这些“心头难”,整合辖区资源连续5年开办爱心暑托班。从2021年试点探索到如今全域覆盖,项目已为700余名青少年提供“托管+教育+实践”的公益服务。今年,暑托班创新推出“10+X”办班模式,在扎实运营好10个社区暑托班的同时,联合属地园区、企业创新开办“弟子规”学堂悦动·新门西公益暑托班,为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项目负责人介绍,暑托班坚持公益性,为青少年免费提供成长引领、课业辅导、自护教育、素质拓展等服务,最大程度减轻家庭负担。
不只是“看住”,更要“育好”
爱心暑托班绝非简单的“寄存处”。开班仪式上,一场庄重又童趣的“开笔礼”引人注目:小学员们齐声诵读,稚嫩的声音里藏着对知识的向往;整理衣冠时的认真模样,是“正冠明理”的生动实践;额头那点鲜红的朱砂,承载着“启智辨是非”的期许;净手拜师的专注姿态,传递着对师道的敬意;《弟子规》的童声吟诵,让经典的力量悄然扎根。当书法老师握着孩子小手写下“人”字,一撇一捺皆是学做人、会担当的启蒙。这些浸润着文化基因的环节,是双塘街道“育人增智”办班理念的生动写照。
“办班要既解看护之忧,更育成长之苗。”双塘街道工委书记李军在开班致辞中提到。本期暑托班充分依托门西历史文化资源,将“门西citywalk”系列课程贯穿其中,构建起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学探索、实践锻炼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既有课业辅导筑牢基础,也有国学诵读、书法启蒙、非遗体验等浸润文化,更有红色教育、安全自护等赋能成长。来凤街社区“凤鸣朝阳”暑托班品牌联合共建单位开出多门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拓宽视野、全面发展。
多方合力,为“家门口的托管”护航
暑托班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仪式现场,街道为长期提供志愿服务和资源的爱心单位代表颁发证书,并向辛苦付出的班主任和大学生志愿者们颁发聘书。这些充满热情的志愿者力量,是保障暑托班课程丰富性和日常管理的关键,这既是荣誉见证,更是责任接力。
如今,“政府主导+社区落地+志愿者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已成为暑托班的坚实保障。爱心单位带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承诺而来,志愿者捧着“陪伴成长”的热忱加入,街道与社区全程护航安全、优化管理。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深度参与,织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开启缤纷一夏,让成长不“放假”
“希望孩子们既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做新时代的好少年。”随着象征暑托班正式启动的触屏仪式,孩子们的缤纷暑期生活也拉开了序幕。许多家长表示,暑托班不仅解放了他们的时间,缓解了焦虑,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快乐、有收获的成长环境。“我们能安心工作,孩子也能开心学习,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一位家长笑着说。
如今,双塘街道“弟子规”学堂“绚彩门西”爱心暑托班正成为炎炎夏日里为辖区家庭撑起的一片清凉绿荫。接下来,双塘街道将以此次开班为契机,持续探索文化浸润与民生服务融合新路径,让教育关爱落地生根,滋润每个需要的家庭,持续打造满足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家门口的暑托班”。(双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