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常驻城市上空、绿树繁花装点大街小巷、青山碧水环绕美丽乡村……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浦口区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工厂”成标杆
在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绿色发展的标杆。走进厂区,10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铺满厂房屋顶,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厂房内,陶瓷膜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污水处理站、窑炉尾气处理系统、焊接烟尘收集处置装置协同运行,使综合能耗下降了17.9%。
近年来,浦口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循环经济升级。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浦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建成光伏发电、化学储能项目36个,装机总容量达84.77MW,其中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6960万千瓦时,折合标煤8562.89吨,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4万吨;污水处理厂2024年废污水处理量1597.09万吨,中水回用率73.70%;环保产业园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26.8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8.49%。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的核心基础单元。”浦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浦口区将持续推广节能降碳技术,培育更多国家级绿色工厂,推动工业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轨并行”,加速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生态兴农”作指引
在浦口区的广袤农田里,科技与生态正碰撞出乡村振兴的“智慧火花”。智能灌溉系统让每株麦苗喝上“定制餐”,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15%;“院士大田”的土壤“吃”上益生菌,小麦增产提质更有保障;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作为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浦口区依托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数字技术、生态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强、生态优、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之路。
作为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浦口区着力打造“农业硅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已集聚10个院士团队,落户赵春江、沈其荣2家院士工作站,引进和签约项目500余家,入驻农业科技企业168家,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智慧力量。
赵春江院士工作站团队的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就是农民们遥控指挥的“秘密武器”。农场将植保机、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器安装上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改良成新型无人农机。围绕农业生产环节,工作站团队在农情、农水、农机、农事等4个方面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水、肥、药作业效率提高10%—15%。
“智慧巡检”新模式
在浦口区的蓝天碧水间,一场环境监管的新图景正在上演。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自动启航开始自主巡检。当传统环保巡检还在“用脚丈量”时,浦口区已建成全市首个“生态环境低空监管平台”,用“智慧”的眼睛进行监管,让偷排无所遁形。
以“智能化、集成化、及时化、简单化”为核心理念,浦口区通过“无人机+AI识别”技术集群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网络,用来进行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生态监测、固废巡检和非现场执法。该监管平台还创新构建了“智能+周期+日常”的三维巡检体系,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环境污染溯源与证据采集,大幅提升应对效率。
南京市浦口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4月某工地扬尘事件中,从AI识别污染源到无人机取证回传仅耗时8分钟,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10倍,真实地彰显出监管自动化的高效运作。”
接下来,该监管平台将继续扩展智能巡查环境监测数据标准和数据库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夜间噪声信访处理等应用场景,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低空巡检场景的全覆盖,推动浦口区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引擎”。
从“绿色工厂”的低碳转型到“智慧农业”的生态振兴,再到“空天地一体”的智能监管,浦口区的生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真谛。在这条绿色发展的新赛道上,浦口正以创新为墨、以生态为卷,书写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新篇。(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