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大工程铸就“苏韵伊情”援疆工作品牌

  江苏“助攻”,伊犁高质量发展“进球”

  7月4日晚,随着主裁判的一声哨响,2025伊宁县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决赛阶段小组赛第一轮最后两场比赛,在伊宁县体育中心火热进行。4支球队带来两场酣畅淋漓的足球对决,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足球盛宴。这场由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鼎力支持的体育盛事,已然成为江苏援伊“苏韵伊情”五大工程的生动缩影。

  “苏韵伊情”是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团队创建的援疆工作品牌。1997年,党和国家吹响了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号角,江苏省是首批对口支援省份之一,援疆干部不远万里奔赴伊犁州,开启了援疆的新篇章。2010年后,江苏省每批次派出了14个对口支援县市(含兵团四师、七师)工作组。1997年以来共派出中组部计划近3000名干部人才,投身援疆伟业。

  2023年4月,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和兵团四师、七师干部入疆以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打造“苏韵伊情”援疆工作品牌,系统实施“苏韵伊情”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民族交融、文化润心五大江苏援疆工程,投入援疆资金63.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01个,构建起“产业筑基、民生固本、文化铸魂”的立体援疆体系,为伊犁州和兵团四师、七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先锋:从球场草坪到纺织车间的援疆动能

  赛场上,巴依托海镇足球队球员艾克拜尔·艾尼瓦尔表现抢眼,打进两球的他特别激动,“感谢教练组和球迷的支持,下场比赛我们会继续努力。”艾克拜尔·艾尼瓦尔的精彩破门,恰似江苏援疆产业引导工程的精准发力。“十四五”以来,20.09亿元产业援疆资金如同一脚“长传”,将60多家江苏制造业企业送到伊犁的“球门”前——伊犁各大产业园里,机器轰鸣中5700余名少数民族职工正将产品链织成发展的希望;9家援伊产业园构成的“中场阵容”,正通过811亿元江苏企业投资形成的“进攻链”,为当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

  场边观赛的南通游客冯铮炜或许不知道,他脚下的这片草坪,与几十公里外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纺织女工手中的纱线,都凝聚着相同的援疆力量。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援疆干部、伊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沛锋介绍,本届赛事升级的专业草皮,正是江苏援疆“小而美”项目的缩影。而赛事背后更有大文章:通过体育赛事引流,江苏援疆正推动伊犁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与苏伊年货节形成“产销配合”,累计18亿元的农特产品销售额,如同足球场上的“助攻”,让产业振兴的“进球”水到渠成。

  教卫助攻:从医疗站到教室黑板的援疆温度

  当武功乡足球队门将在赛场上奋不顾身扑救时,场边医疗站里来自南通的援疆医生正严阵以待——这一幕恰似“苏韵伊情”教卫提质工程的日常。“十四五”以来,医疗战线像“防守铁闸”,11.16亿元投入建成的北疆唯一区域医疗中心,如同稳固的“球门”,428项新技术的引进则像“拦截抢断”,327项填补空白的技术为当地群众阻挡病魔的侵袭。而在教育领域,1027名江苏教师组成的“支教方阵”,如同足球场上的“中场核心”,通过“苏伊杯”教学大赛与3000余名当地教师“结对助攻”,让1.08亿元资助金化作13142名伊犁学子的“升学破门”。

  6月12日,2025年石榴籽杯新疆群众“三大球”联赛暨伊宁县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上那首点燃全场的《生命之杯》,在江苏援疆医生的听诊器下有了更深刻的诠释。2023年启动的“润心明眸”公益行动已惠及10万多名小学生和老年白内障患者,正如足球比赛中精准的“传球”,将健康的希望送到每个家庭。而在伊宁县乡村足球联赛的教练队伍里,几位佩戴“江苏援疆”徽章的教练格外醒目,他们正是“苏伊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的支教教师,用专业的判罚尺度,教会孩子们规则意识与科学精神。

  人才中场:从绿茵场到产业园的援疆智慧

  比赛中场休息时,替补席上伊宁县文旅局干部与江苏援疆干部的交流,勾勒出干部培训工程的“战术布置”。“十四五”以来,6.9万人次的干部人才培训如同“换人调整”,为伊犁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100多名经济领域干部赴江苏产业园实践锻炼,则像“场上队长”,带回274个落地项目与84.52亿元资金,完成从“学习观摩”到“实战得分”的转化。

  开幕式的无人机表演,是援疆“小组团”智力支援的“技术传球”。省农科院伊犁分院的专家们,如同足球场上的“技术型中场”,在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广着农业新技术;文旅、科技等5个援疆小组团,则像“边锋突破”,以专业化、精准化的支援路径,在产业协作、人才培育、创新驱动等领域“撕”开发展突破口。正如伊宁县某乡村球队教练感慨:“江苏教练教我们的不仅是足球战术,更是如何用产业思维经营乡村。”

  开场时,全场齐唱《我爱你中国》与那拉提草原上的紫金音乐节形成“主客场呼应”。当《天山问渠》《小白杨》《同是江南》等原创剧目在苏伊两地演出时,文艺的感染力、文化润疆的力量直抵人心。投入援疆资金建成的伊犁州博物馆新馆,如同“文化主场”,“秋白书院”与“石榴籽书屋”则像“前场支点”,让书香飘满伊犁河谷。江苏文艺苏军带来的300场演出,恰似“连续进攻”,当秦淮灯会首次照亮伊犁夜空,文化认同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江苏援疆支持创作的《伊犁谣》、援疆干部作词的《巩留的冬季》《霍城的月光》等原创音乐,如同“景色助攻”,让伊犁的声音传遍全国;而伊犁河“宁萌”跨年音乐会,则像“定位球战术”,精准击中年轻人的文化需求。一位观看非遗表演的哈萨克族老人说:“江苏人带来的不只是演出,是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像足球一样‘踢’得更远。”

  团结后卫:从观众席到结对家庭的援疆防线

  看台上各族群众挥舞的五星红旗,构成了民族交融工程的“钢铁防线”。5.11亿元投入推动的4367对结对共建,如同“链式防守”,将652户“最美家庭”的结亲故事织成网;“青苗筑梦”行动覆盖20多万青少年,从源头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当冯铮炜决定带家人再来伊犁时,他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引客入伊”战略的一个“传球点”,而这背后是1.2万名赴江苏学习的伊犁各族代表构成的“助攻网络”。

  赛场上球员奋力拼搏,看台上观众热情高涨。来自武功乡的王志宏特意带孩子来观赛:“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比赛,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江苏游客郑凌也被现场氛围感染:“运动员状态很好,观众热情高涨。希望江苏‘苏超’能和伊宁‘村超’来场友谊赛。”

  足球比赛终场哨响时,巴依托海镇与伊宁县武功乡队员互相拥抱的场景,正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注脚。江苏援疆推动的“苏韵伊情”品牌,如同场上的“清道夫”,扫清发展路上的障碍;“十四五”以来,105.57亿元援疆资金与531个援疆项目,则像“全场紧逼”,让每一寸土地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正如一位参与开球的江苏援伊干部所说:“这场足球赛踢的不仅是胜负,更是苏伊两地心手相连的未来。”(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