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文化兴业化人“大能量”
姑苏古城越“活”越年轻
6月29日晚,“苏超”苏州主场对阵扬州,苏州古城相门城墙、盘门城墙等纷纷“变身”超级巨幕直播赛事盛况,十全广场、金诚新村、桃花坞等古城文旅新地标的足球夜市也热火朝天,为市民游客带来别样的苏式观赛体验。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市姑苏区,是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保护与发展走在前列。”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表示,姑苏区一面深挖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市场活力,一面把保护更新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形成情感认同,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推动历史文化底蕴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速把古城最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用造园手法造城,尽显苏式美学
如果说古城是到苏州旅游的“第一站”,那么到古城旅游的第一站是哪里?
有人说是园林。因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何况苏州不仅建成了“百园之城”,还在园子里玩出许多新花样,比如拙政园留听阁的“绿窗”近来火了,32号街坊的畅园入驻了有熊酒店。
有人说是苏州火车站。因为水是姑苏城的灵魂,而近日火车站南广场码头启用通航,旅客到站后可以走“水路”,舟行到平门、齐门、虎丘、寒山寺等文旅地标。
也有人说是历史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等等,这些都是苏式生活经典体验地,且经历过多轮保护提升工程,许多老空间被唤醒激活,各种文旅新场景、消费新业态涌入。
答案不尽相同,却都指向了同一个共识——苏州古城的出片点位、出圈场景越发丰富、密集,“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在19.2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有了实实在在的观感、体感。
北园路,废弃仓库改造而来的无界美罗小奢中心又开新馆;中张家巷,1993年的百花书局回归;白塔西路,古城“夏日限定”荷花早市开集……6月18日,姑苏古城又迎焕新“三连发”:山塘景区嵣坊市集开街,闲置载体成为潮玩空间;阊门城墙与城楼咖啡馆一起亮相;光影交织间,环古城河“姑苏夜画”首航。
眼下,园林不再是古城文旅的全部,但姑苏人把苏工“造园”的技艺运用到社区街区、古宅老宅、背街小巷、主次干道,让整座古城成为一个大景区,移步换景、满目皆景,尽显苏式美学。
多元保护机制,激发古城更新活力
回望古城保护与发展,无论是成立全国少有的独立园林主管部门专做园林文章,还是敢为人先为古城保护立法,或是组建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担当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主要平台,无不说明体制机制的确定性是千年古城至今保有生机活力的关键支撑之一。
尤其是近两年来,保护区、姑苏区深挖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社会支持、市场参与、居民融入、专业支撑的多元保护机制,凝聚起古城更新的强大合力。
连日来,吴廷琛故居、吴宅花园、元宁公所相继完成保护修缮。此前,姑苏区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签订协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拿出5000万元专门资助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3处老宅是首批成果。
相比单体建筑的修缮活化,更难的是成片建筑群的保护传承,这也是现阶段姑苏区推进古城保护更新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姑苏区联手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以32号街坊为试点,探索成片区域一体保护、修缮、整治、管理、运营的新模式。
“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上线5批80座古建老宅,36座宅子找到“新伙伴”;“社情民意联系日”举办46期,为2.7万居民办成超3.5万件“身边小事”……体制机制支撑保障下,新举措新部署得以长效运行,一批难点问题有了突破点。
老街坊新生活,古城越来越年轻
盛夏时节,在苏州古城,与天气同样炙热的,除了文旅,还有“全民大扫除”。“大扫除”始于姑苏区的文明实践净美城市行动,在开展过程中,居民、商铺等纷纷加入进来,自发把家、店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成为古城一道动人的人文风景线。
从主管部门“全包”,到群众自发“门前三包”,古城“大扫除”折射出大众对古城的情感认同,把“在心里传承好”化为了积极行动。
不久前,古城余天灯巷东遗址出土一件量器,其上戳印的“吴市”陶文为苏州建城史提供了更新、更早的实证。眼下,遗址几公里外的苏州考古博物馆,相关成果已陈列展示。
古城“城中村”城湾村协议搬迁项目上,双塔街道策划起老物件展和新家园分享会,“老街坊”一起分享古城生活往事,憧憬新生活。
一边是老城记忆、生活情怀,一边是古城更新、规范管治。苏州古城适度把握好“变”与“不变”,这座越活越年轻的古城,正让“人间天堂、福气苏州”变得更加具象、生动。(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