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2时,射阳县临海镇100余名退休干部、离任村干部代表乘坐2辆“银发巴士”,沿着“红色地标+产业现场+乡村实景”的定制线路启动研学之旅。这场将车厢变课堂、把行走当教材的研学活动,通过“车下沉浸式研学+车上互动式分享”的创新形式,让老干部们在移动中触摸发展脉搏,在实景中重温初心使命。

  产业现场:从纱线到智能的纺织蝶变

  当巴士驶入江苏盐城兰邦特种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高纺园运营科负责人以“一根纱线的智能进化”为引,向老干部们展示从传统纺织车间到数字化生产中枢的跨越——自动穿经机高速运转、智能仓储系统精准调度,数据大屏实时跳动的生产指标,勾勒出“从纱线到智能化”的产业跃迁轨迹。“当年手工织布要靠脚踩手抛,现在车间里连工人都少见了!”退休干部万安群望着全自动化生产线感叹,这场产业观摩让老同志们直观感受到临海纺织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慧纺织”的飞速转型。

  渔村新生:盐碱滩上的社区蝶变记

  在该镇中五社区高标准农田,老干部们亲眼见证了整齐溜滑的高标准智能化排灌水渠。在金海村新型社区,一幢幢一排排白墙黛瓦徽式别墅群,在花团锦簇中尽收眼底,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强烈地震撼着大家。“以前这里是出海捕鱼的小渔村,滩涂盐碱地种不出庄稼,如今家家住上别墅房……”离任村干部姬祖华心中感叹。老干部们漫步在铺设着防滑砖的休闲广场,听着“渔民上岸”后的就业扶持政策——曾经“靠天吃饭”的渔村,通过蟹苗培育、林下经济、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渔舟唱晚”到“产业兴村”的蜕变。金海村的每一处都映照着乡村振兴战略给沿海渔村带来的实景变迁。

  纺织史诗:展陈馆里的前世今生

  研学队伍走进科创园纺织展陈馆内,深入了解临海纺织的历程,讲解员宋圆圆为老同志们讲解了临海纺织的前世今生——从纤维变成纱线,从面料到服装,从中华历代服饰到各国传统服饰,从百年纺织到科技进步和文明演变的全方位纺织文化,从文字讲解到历史实物,让老同志们了解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特点,也深刻感受到中国工匠的匠心与智慧。展陈馆用清末民初的手工织布机、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厂车间、如今的高纺区全景沙盘等“三张老照片”打开临海纺织史,并配以三代纺织设备的实物对照,无不诉说着从“家家纺车响”到“千亿纺都”的产业传奇。

  车厢热议:移动课堂里的银发建言

  “通过行走式研学活动,看到了这些年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增长了我们的眼界,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发展的日新月异。”“兰邦的智能车间能带动更多纺织企业实现产业赋能!”“金海村的社区治理经验值得在全镇推广。”……返程巴士上,黄常清、王延芳等老干部们自发开启“流动议事会”,有人用手机拍下农田标准化建设的照片准备回去宣讲,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乡村振兴的建议。“这种边走边学的形式真好,既看到了‘老纺织’的新活力,也摸到了‘新乡村’的热乎气。”曾任六垛村党支部书记的蔡嶎林的感慨,道出了这场“行走式研学活动”的独特价值——当巴士的车轮碾过发展热土,老干部们的“银辉力量”正化作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实际行动。(张同祥 范贵银 朱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