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三角首设助残服务项目协同展示平台 ——

  公益“金点子”,照亮折翼人生

  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智慧的“竞技”——省社会助残服务项目大赛暨长三角优秀社会助残服务项目分享会近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0个优秀社会助残服务项目一一登台路演,其中既有科技赋能的前沿探索,也有扎根泥土的温暖耕耘,这些“金点子”如星火汇聚,生动勾勒出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图景与人文温度。

  微光破局:从罕见病痛到创业星辰

  东台人姚晔的人生轨迹,因儿子确诊血友病彻底改写。10多年前的求医路上,他结识了数十个同病相怜的家庭。

  “小县城知道血友病的人很少,罕见病家庭只能抱团取暖。”姚晔坦言,看病难、购药难、报销难,道道都是难关。他们自发成立东台市博爱罕见病助残关爱中心,随着孩子们长大,新的困境浮出水面——体弱多病、学历受限、就业无门。

  “筑梦启航”罕见病及残障群体就业创业支持项目应运而生。姚晔带领团队链接资源,让罕见病患者在直播、互联网运营等新业态中找到出路。“友联联”“友毅联”两家小微企业由此孵化。受益学员小豪的公司已稳定运营企业产品网络推广等业务。另一位学员的公益电商平台,助力推广本地特色农副产品。

  “筑梦启航”项目打破地域限制,以线上岗位培训为主,聚焦居家灵活就业,覆盖电商、短视频、自媒体等领域,已惠及全国2000多名罕见病患者及残疾人家庭成员。

  项目对东台市50个罕见病家庭的深度调研显示:62%的调研对象学历在高中以下,72%属于低保等困难家庭,就业年龄段内70%处于无业状态。这些数字背后,是千万个家庭对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炽热渴望。

  此次入围省级大赛,姚晔的目标更加清晰:“下一步将培训30名罕见病及残障人士,助其掌握视频剪辑、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

  专业赋能:从孤独角落到融合绿茵

  “互学互鉴、创先争优,此次大赛将推动社会助残服务向更专业、更精准、更具活力发展。”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康丽评价,每个项目都凝聚着无数社工与志愿者的心血,此次助残项目同台路演,必将激发创新动能,引领助残服务迈向专业化、精细化新高度。

  在南京市高淳区,一群被称为“乐童小将”的孤独症孩子正经历着蜕变。淳溪街道残疾人之家的“乐童小将”项目,以小小足球为支点,撬动起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希望。

  项目直面特需儿童面临的社交排斥、康复断层与职业焦虑,创新构建“运动康复+社区融合+职业转衔”三级干预体系。通过联动政府、企业、社区建立3个融合基地,项目已服务30名儿童,其中3人成功实现辅助性就业。

  3年系统训练带来“看得见”的成长。孤独症孩子的体能、情绪控制及社交能力显著提升。“孩子们从无法听从指令,到学会团队合作、遵守规则,能打简单配合战,交流障碍明显减少。”队员乐乐妈妈的话语充满欣慰,孩子眼中重新闪烁的光芒,是对家庭莫大的心理慰藉。

  省残联理事长姜爱军表示,本次大赛是长三角区域助残经验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平台。江苏持续在机制完善、组织培育、品牌打造上发力,倾力塑造“茉莉芬芳”助残服务品牌,精准扶持200多个优质项目,引导社会资源汇聚助残领域,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不断涌现。

  他山之石:从涓滴创新到普惠覆盖

  全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他们的特殊需求、社会融入、成长发展牵动着全社会的心。此次大赛首次设立长三角助残服务项目协同展示平台,来自沪苏浙皖的8个优秀社会助残项目同台展示,为助残事业注入多元思路。

  上海三享两益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中心带来“手语文创助残就业”项目。机构负责人赵伟介绍,他们首创“残健互融”教育模式,实施“爱上海·学手语”计划。“创作—转化—增收”的机制,带动500名残疾人创作1000余件作品,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

  江苏灌南阳光残疾人之家负责人丁海林带来“阳光小屋”助残就业项目:“我们通过社区配送,打造家庭工坊运营体系。以‘轻劳力加工+居家就业’模式拓展外贸市场,帮助300余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带动200余名群众灵活就业。”

  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代表处“净居亮居”居家改造项目,采用“资金+服务”模式,累计投入1700多万元,完成2000余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改造,实现家居环境“净化、亮化、美化、优化”。

  合肥轨道团队“驿路有我·出行无忧”项目依托安检互信、无障碍设施优化及24小时接力服务,累计服务200万旅客,将残疾乘客换乘时间从55分钟缩短至35分钟。

  当科技的锐度、模式的巧思与服务的温度在助残领域交织融合,长三角正协力谱写情暖民生的协奏曲。从罕见病患者指尖敲出的电商订单,到孤独症儿童在绿茵场上绽放的笑颜;从上海无声文创的破壁能量,到浙江“净居亮居”的安身之所——每一个被照亮的生命,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最坚实的注脚。(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