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街街道百合村的200亩果园内,沉甸甸的脆李挂满枝头,泛着诱人的色泽。果农们穿梭于郁郁葱葱的果树间忙于采摘,村里的几名党员则在一旁仔细检查刚摘下的脆李,并将有瑕疵的果子挑出。这样热火朝天的助农场景,正是百合村以党建引领“甜蜜”共富的生动写照。

  百合村靠近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该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林产业,目前共有200余亩果园,孕育着杨梅、脆李等特色农产品。数年来,果农们在种植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倾注心血。然而,过去受制于单一的销售渠道,即便果子品质上乘,“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却始终存在。“以前每到丰收季,果农们只能守在果园等待收购,一旦市场行情不佳,就不得不低价抛售。”百合村党总支副书记白炳岳说。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百合村党总支主动作为。党员干部们利用本地媒体、村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高频次推送农产品图文和视频,全方位展示水果生长过程和品质优势。他们还积极搭建线下产销对接平台,主动联系周边企业、村(社区),邀请负责人实地考察,同时,从2023年起创新推出“以买代帮”助农模式,通过集中宣传、线上展销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购买本村杨梅、脆李等特色农产品,以消费助力农户增收。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百合村的特色农产品不仅畅销本地,更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无锡、常州等地客商慕名而来。“以前杨梅成熟时,只能等着顾客上门,现在有了村党总支帮忙,订单量暴增,今年光杨梅的销售额就有15万余元,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两万元。”该村一家庭农场负责人陆贵平说。此外,百合村党总支还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果树专属保险产品,为果农化解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让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样牵动着百合村党总支的心。据统计,百合村40—60岁的空闲劳动力占村人口的30%,这些村民中不少人有就业意愿,却缺乏合适渠道。去年2月,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百合村成立了“彩虹桥就业服务站”,主动与周边企业对接,建立了“企业用工需求—村民就业意愿”的双向对接机制。一方面,村里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精准为村民推荐合适的工作。自服务站成立以来,已累计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帮助30多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其中,在村党总支协调下,村里的阳羡澜(宜兴)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已吸纳1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岗位涵盖生产、包装、后勤等多个领域,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在该公司工作的村民陈荣仙说:“退休后在家闲着没事,看到村网格群里发布的招聘信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应聘了。没想到这里的工作环境挺好,工资待遇也不错,我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