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江苏省暨盐城市节能宣传周正式启动,活动紧扣“节能增效 焕‘新’引领”这一国家节能宣传主题,旨在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能降碳意识和能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绿色动能。

  近年来,江苏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把节能增效作为建设制造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抓手,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活动上获悉,江苏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39家、园区51家,数量领跑全国,省级绿色工厂1649家、园区59家,绿色化底色更浓。2024年,江苏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

  江苏各地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苏州在全国较早开展“(近)零碳”工厂建设,目前建有近零碳工厂36家、零碳工厂4家,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化工园区智慧监管与利用处置无废园区模式”入选国家“无废园区”典型案例;扬州积极培育晶硅光伏、氢能、储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2024年相关产业规上开票销售突破千亿元;常州深挖企业节能潜力,动态更新工业领域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库,今年上半年摸排重点项目47个,预计节能量近5万吨标煤……

  城市能源消费在国家能源消耗中占据较大比例。为推动构建低碳化、绿色化城市能源系统,江苏进一步深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公共机构新增光伏项目1381个,总装机容量达414.82兆瓦。截至2024年底,江苏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2.6%,新能源货车应用场景范围进一步扩大,岸电设施泊位覆盖率超99.5%。

  以盐城为例,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该市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持续推进“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探索布局“绿电+氢能”“绿电+冷能”等多种路径,运营全国首条超级虚拟轨道交通SRT公交示范线,绿色出行比例达72.5%。“十四五”以来,盐城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2%,提前超额完成江苏省下达目标。

  活动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作“我国能源资源国情报告”。他指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CO2排放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能源统计核算等制度的建立是准确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也是碳市场等重要碳减排政策工具实施基础。

  复杂多变国际经贸形势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经济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副处长王振阳认为,绿色低碳是未来贸易壁垒的主要方面,建议我国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等制度建设,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设计、采购、生产等产品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推动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核算和共享。

  据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介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将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要求,聚焦重点行业,加快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培育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绿色产业;强化靠前服务,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赋能进程,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等,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让绿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肖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