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的教室里,课间常能看到孩子们簇拥在电子屏幕前热烈讨论积分榜,这源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开启“AI伴学”模式,让技术赋能真正抵达教育的核心——人的成长。

  AI积分:让团队努力“可视化”

  老师们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依托小组进行积分制评价。过去,小组积分依赖低效易错的手工记录。引入AI积分系统后,教室大屏实时动态展示各组表现:全员协作任务完成加1分,提出优质问题个人加1分,全组练习获“优”加2分,违纪则扣1分。

  冰冷的数字转化为具象的团队勋章。孩子们紧盯实时跳动的分数榜,为集体荣誉全力以赴:争抢发言争取点名机会,主动优化作业质量,生怕被其他小组反超。AI让个体贡献清晰可见,团队荣誉驱动下的内在动力被充分点燃,评价从单向记录跃升为激励成长的双向互动。

  AI启思:让深度提问“无障碍”

  自主学习环节,孩子们常面临“不愿问、不会问”的困境。引入智能体“豆包老师”后,情况悄然改变。这位24小时在线的伙伴,以亲切姿态接纳所有“为什么”。

  规则明确禁止直接搜答案,但鼓励向AI提问寻求启发:“请用画图法解释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策略性讨论提问方式,甚至发展出“AI三问法”:先自述思路,再问AI找漏洞,最后@老师求认证。课后主动提问率显著提升,问题质量从“是什么”跃升至“为什么”和“如何解决”。AI打破了认知围墙,更将学习转化为一场人机协同的探索之旅,成为孩子们离不开的思维伙伴。

  AI评价:让表达自信“被点亮”

  “讲题”是组内学生进行学习分享的核心环节。过去同伴互评易流于形式。引入AI作为“讲题听众”后,孩子们化身小主播,主动向“豆包老师”讲解题目。“豆包老师”不仅能即时给予具体、中肯的反馈,还能精准指出逻辑不清之处并提供优化建议,更可以每天记录孩子的成长。

  现在孩子们举着作业本对屏幕侃侃而谈的场景已成常态。为说服这位“严格”的AI老师,他们必须锤炼思维与表达。一句“老师,我再讲一遍!”的主动请求,取代了对错评判,成为表达自信和能力迭代的最佳见证。这不仅提升了学科思维,更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素养。

  实践证明:在洞悉智能工具价值的老师手中,AI不是冰冷的答题机器,而是温暖的成长伙伴——它放大了每一次努力,见证了每一点进步,照亮了每一个“为什么”。 最好的教育创新,绝非以科技替代教师,而是让技术带着教育的温度,成为照亮孩子通往更辽阔未来的灯塔。(周君怡 盛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