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总结经验,带动养殖户共同富裕。”日前,在位于新建镇的无锡市众农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杰一边整理自己两年多来在渔光互补模式下养殖虾蟹的经验文稿,一边说道。他将把这些经验传授给该镇近30户养殖户,为他们走虾蟹生态化养殖之路助一臂之力。
蒋杰今年42岁,高塍人。他的虾蟹养殖基地,位于新建镇臧林村的华能兴建215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一期所在地。蒋杰毕业于苏州大学生物学专业,曾在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从事过河蟹等水产养殖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河蟹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2023年2月初,了解到臧林村的渔光互补项目对水产养殖非常有利,便积极寻求合作。在属地政府和项目方的支持下,他顺利承包了500亩渔光互补养殖塘口,开启大闸蟹生态化养殖之路。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渔光互补是一种创新的能源利用模式,蒋杰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加上早春时水体中青苔防治不力,导致藻类缺乏,溶氧量低,最终影响了大闸蟹的产量和规格,第一年他就亏损了80多万元。
面对失败,蒋杰并没有气馁,他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省农科院的指导下,根据每只塘口的形状面积、塘底的平整度、圩堤的高低等特点,合理调整养殖品种、养殖方式等,并从第一年的单一养蟹,发展到第二年起的虾蟹套养。
为了打造最适合大闸蟹的生长环境,蒋杰单在塘口种植水草上就花了不少心思。塘内的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都是他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精心挑选引种的,不仅能有效净化水质,还能为大闸蟹脱壳时提供优良的栖息场所和优质的天然叶绿素。“因为水面上有架空的光伏板,塘口水体温度比露天塘口要低两到三摄氏度,这会影响到前期水草和大闸蟹的生长速度。所以,渔光互补养殖塘口开始种植水草的时间,比露天塘口要提前15天,同样,蟹苗也要提前10到15天投放。”蒋杰说,前期冬天耐低温生长的伊乐藻,后期盛夏耐高温生长的轮叶黑藻,都为渔光互补养殖塘口的大闸蟹健康生长创设了优越适宜的水草环境,这是露天塘口所不具备的。同时,他制定了水草种植、养殖尾水监测、蟹苗投放等养殖管理技术规范,为养殖优质大闸蟹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生长环境适宜,去年,蒋杰在渔光互补塘口养殖的大闸蟹,比其他露天塘口的早上市了半个月,效益可观。
好品种是养殖增收的关键。近年来,蒋杰积极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选购大闸蟹“申江一号”优质良种,把它们培育成蟹苗再进行养殖,成蟹产量和规格都相当稳定。他养殖的新品种“白玉蟹”,效益更是喜人。“白玉蟹通透到能看得见蟹膏蟹黄,150克一只的白玉蟹,市场价在100元左右,远高于普通大闸蟹。”蒋杰说,他还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套养、轮养青虾、罗氏沼虾、小龙虾等,使亩均效益显著提升。去年,各类虾蟹总产值超200万元。
智能化设施助力提升养殖效益。蒋杰在多方支持下,以创建数字化养殖场为契机,配备了从水体溶氧量、PH值和水温监管,到饲料投喂的一整套智能化设备。“像智能投饵作业船,可以预先设定作业路径,使投喂的饲料更均匀合理,不仅有利于虾蟹的健康生长,也解决了人工投喂的弊端和光伏板下无人机无法作业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蒋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