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科宁社区以“科宁驾驶舱”数字化平台为中枢,以“宁驿站”“绿地认领”“绿灯停车”便民服务为载体,以“雷锋茂志愿者之家”为纽带,通过“数字赋能、服务前置、多元共治”三维创新,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样本。
数字赋能:“科宁驾驶舱”搭建全周期治理数字中枢
通过打造社区自主研发“科宁驾驶舱”平台,实现诉求收集、智能派单、闭环管理、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平台运行以来,问题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5分钟,解决率达95%。居民通过扫码即可上报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治理从 “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服务前置:三大便民场景激活基层治理末梢
“宁驿站”:创新“免费暂存+分类回收+48小时清运”垃圾分类模式,解决楼道堆物难题,居民分类参与率提升40%。破解垃圾分类“最后一米”难题。这种“服务前置代替末端执法”的柔性治理,既守住了楼道安全底线,又让垃圾分类从“政府推动”变成“居民自觉”。
绿地认领:针对老旧小区长期存在的黄土裸露、绿地斑秃问题,社区启动“绿地认领计划”,将零散裸露地块划分为“微绿地”,面向居民家庭、亲子小组、开放认领。打造亲子科普基地,将绿地变成家门口的“微植物园”。
“绿灯停车”:盘活老旧小区“静态交通”棋局。开发“绿灯停车”小程序,实现车位错时共享,泊位周转率提升60%,投诉量下降90%。这种“政府搭台、技术赋能、居民作主”的治理模式,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效能,实现从“抢车位”到“共治理”的转变。
志愿共治:“雷锋茂”激活基层治理“红色细胞”
以“雷锋茂城市治理志愿者之家”为阵地,组建由党员、退休职工等120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日常巡逻、文明劝导、问题协处、长效监督的自治网络。志愿力量的深度参与,不仅填补了基层治理资源缺口,更重塑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当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当志愿精神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当方寸绿地成为共治载体,社区环境治理便实现了从“政府管”到“大家治”的质变。这种“技术赋能精准化、服务前置便民化、志愿共治常态化、生态共建情感化”的多维模式,为破解城市治理共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贾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