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工作导向,提振精神、锚定目标、狠抓落实,争分夺秒推动经济发展“当排头、走前列”,为决胜“上半年”、实现“双过半”奠定坚实基础。

  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远大机械、大通机电、高路复合材料、科学梦等20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壮大淮安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力争国家级再有新突破。

  提升产业发展集群力。持续聚力打造“3+N”产业体系,即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等N个特色产业。同时,重点聚力培育PCB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淮安经开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力。统筹资源要素保障,围绕“强龙头、补链条、促集群”,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向总部争取订单、争取投资,推动产能稳健增长、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推动区内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形成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持续壮大淮安经开区开票销售超100亿、30亿、10亿企业数量,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质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体量和贡献度。

  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面紧盯项目建设,围绕促开工、重推进、优服务,紧盯开工目标、倒排工作计划,抢工期、抢进度,积极营造项目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今年1至4月份,全区49个省市重大项目开工35个,开工率71.43%,完成投资70.3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6.60%,超序时3.27个百分点。其中,3个省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2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51.39%,超序时18.06个百分点。全程狠抓项目帮办。紧扣项目推进各个环节,进一步摸底排查,梳理项目问题,精准发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交办、提请会办,确保问题不沉积、不延误,及时化解项目问题,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严格对标对表,全力冲刺二季度,确保实现“双过半”“双过硬”,提升项目有效投资完成率。

  全力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在要素保障、基础配套等环节的关键事项,优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谋划,特别是“供地”“供电”“供水”“用能”等方面,聚力攻坚,打通“堵点”,提前做好增量产业用地储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进一步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监测。重点外贸企业是淮安经开区外贸增长的主力军,定期对全区46户重点企业进行指标监测分析,尤其是加强对美出口企业跟踪服务,抢抓中美经贸谈判关税政策窗口期,应出尽出、能出快出。

  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市场。利用好省、市2025年贸易促进计划展会资源,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中间品市场。动员区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广交会、跨境电商交易会等国内大型线下展,帮助企业破解接单困境,稳定传统市场份额。

  加快政策资金申报兑现。加快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商务流通发展资金拨付,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做好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加大2025年全市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政策宣传,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点对点”指导,支持企业应保尽保。发展新兴业态扩大市场。统筹用好综试区、综保区等政策优势,做好公共海外仓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推进海外仓共建共享。加大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力度,鼓励平台型企业结合淮安经开区特色产业带开展项目合作,加力助推“淮品出海”。

  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选派区内干部挂钩重点企业,成立企业服务专班,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部门、单位企业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压实企业服务责任,深度开展“一对一”帮办服务工作。

  创新服务方式。始终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贯穿企业服务全过程,优化升级运行淮安经开区“惠企通”企业服务平台,配套移动端小程序,为企业提供政策精准推送、问题帮办服务、企业风采展示等功能,发挥平台功能,及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等问题,让企业从建设到投产享受全链条服务。

  精准纾难解困。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的理念,落实各项暖企惠企政策,及时兑现企业扶持资金,举办企业家系列联谊活动,搭建政企互动平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商会作用。组织淮安经开区商会赴省外招商考察,加强与异地商会的联系,推动形成“商会搭桥、链式聚集”的招商格局,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淮安经开区。(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