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繁花似锦。行进在扬中大道上,满目苍绿中,一条“畅安舒美”的“四好农村路”宛如玉带环绕在扬中乡村沟壑之中,将沿线的自然生态、美丽村庄、红色旅游景点、经济特色产业带串联起来,编织出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勾勒出一幅幅扬中乡村振兴幸福新图景。
扬中大道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近年来,扬中市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坚持把建设好“四好农村路”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全域旅游民生事业的着力点和突破点。驱车前行,扬中大道沿线美景次第呈现。公路两侧的花草树木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绿美画卷。
扬中大道(三栏线路段)起点扬中大桥,讫点双新村,里程6.4公里。该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通畅,交通便捷,与238省道相连接,具有“景色美、特色明、服务优”三大亮点。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象征着“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沿线已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并增设多元服务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增强了沿线游客和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扬中大道三栏线路段
道路融通绘就全域旅游新篇章
扬中大道连接扬中市的红色旅游点(渡江文化园)、陈履生博物馆、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治村)等多个生态、文化景观。该路段新治村段是一条高颜值的“网红路”,这道靓丽的风景线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出行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考虑到游客的交通需求,扬中市交通运输部门开通了沿线景点的公交班次,为游客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沿途的陈履生博物馆,近年来已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组织专题讲座数百余场次,并不断丰富藏品、完善设施、深化展陈、拓展领域,使之特色更明显、功能更齐全、环境更优美、服务更全面。
旅游产业更兴旺。舒适宜人的旅游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四好农村路”给扬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旅游生态农业产业园、红色旅游、特色河豚美食等生态旅游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真正实现了扬中大道的建设初衷。
陈履生博物馆
道路修通赋能乡村文化繁荣
坐落于扬中大道旁的扬中市渡江文化园,以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在扬中顺利渡江的光辉历史,以及随军记者邹健东抓拍的“我送亲人过大江”新闻照片为主线,在照片拍摄地——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老栏杆桥码头兴建而成。基地于2012年开建,2014年9月25日建成开园。自开园以来,渡江文化园一直坚持提供免费参观和讲解服务,近年来累计接待参观人员20余万人次。现在的渡江文化园“名气”已走出扬中,闻名全国。一条大道,串起沿途风景,引来四方游客。
渡江文化园
近年来,扬中市依托农村公路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红色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激发消费活力,农村公路赋能乡村“文化繁荣”。
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加快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等相融合,在赋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深挖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撑,以“产业路”的修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强农村道路通行能力,为区域要素流通、交通畅达铺路搭桥,扬中大道连阡陌,实打实托起群众出行“稳稳的幸福”。
以路为轴擘画幸福图景。接下来,扬中市交通运输局将全面总结“四好农村路”建设经验,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打造更多的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真正做到“路兴业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于敏华 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