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宜兴丁蜀镇张泽村600亩小麦收割完毕,迅速进入农机合作社进行烘干,紧接着一组由搂草机、打捆机、夹包机组成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迅速入田,将散落的麦秸秆清理干净并外运到工厂做成颗粒燃料。“眼下正是抢收小麦、抓紧育秧的农忙时期,今年夏收夏种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宜兴秸秆离田率要达25%以上,其他各地20%以上,高于去年。”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

  “小麦成熟后尽早收割,并及时育秧插秧,才能打好全年粮食生产主动仗。” 张泽村农技员余卫中说。近日,种粮大户们都是7点不到就下田收麦,天气晴好时常常工作到晚上10点。信息显示,虽然去年秋播播期晚、播种后遇干旱不利小麦生产,但各地通过科学补水、补施叶面肥等方式促进了小麦生长。其中,占全市小麦面积62%的宜兴市小麦长势良好,为夺取全市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市60多万亩小麦开始全面收割。收得快、收得好,农机配套到位是关键。昨天下午5点,在江阴徐霞客镇的游圣农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俊贵结合附近农户小麦收割需求的电话,有条不紊安排第二天作业地点。“今年增加了3台大型拖拉机,通过科学调配农机,因地制宜尽量连片作业,提高了夏收夏种效率。”他说。让附近农户高兴的是,得益于新一轮农机报废和购置补贴政策,合作社原先的10台老旧烘干机近年来通过拆除新建变成了15台,烘干能力较去年提升近2倍,即使下小雨也能照常收小麦了。

  据悉,为抓紧抢收小麦,我市已调配收割机1498台,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合作社按需科学调度。全市可投入使用的烘干机已达1244台,最大日烘干能力达20091吨,较去年提升约1000吨,有力保障夏收进度。

  环境保护与粮食生产协同推进,是今年夏收夏种的亮点。“丁蜀镇今年秸秆离田面积8620亩,较去年同期增了700多亩。”丁蜀镇农业农村局人士说。去年以前我市小麦大多在收割时实行秸秆还田。为保障入湖河道水质,今年全市13条主要入湖河道两侧500米的秸秆都要全量离田,由专业队伍打包收走后用于可焚烧的生物质颗粒、有机肥等产品原料。宜兴自加压力,入湖河道两侧范围拓宽至800米,并将另外8条重点河道也纳入进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文章不断做大。”在张泽村,忙着将秸秆打捆的宜兴新方农业科技公司人士说。通过招投标他们负责徐舍、丁蜀、杨巷和新建四个镇的秸秆还田,作业面积较去年多了1万亩,公司也增加投入300多万元引入6台大圆捆机,作业效率是小型机的三四倍。秸秆打捆后送到公司的钢结构存储房,公司再根据订单将秸秆和木屑等物质混合后制成可燃烧的生物质颗粒。

  据悉,今年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符合条件的粮田要全面实现机插秧。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信息显示,全区2300多亩水稻今年均实施机插秧,15台插秧机和秧苗5月初就已落实到位,预计6月10日开始插秧,5天完成。业内人士说,和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相比,机插秧更能满足高产栽培要求,且能减少农药用量,更好地保护环境。(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