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区公立医院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提升启动
“一院一策”打通百姓就医“最后一百米”
这些天,去江大附院就医的市民发现,在门诊大楼门口出现了一辆特殊的“公交车”,原来,这是5月18日正式运营的“巴士邻居(医路通)江大附院站”,也是我市公交推出的首家多维医养综合服务平台,今后,它将为市民提供“家门—车门—院门”的一站式便捷就医服务。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两百米”,再到“最后一百米”……为营造便捷高效的就医环境,更好地提升患者看病就诊体验,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相关单位“多维度、立体式、精细化”启动便民就医公共交通优化提升工作,目前已着手对市区3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公共交通线网覆盖排查梳理,并“一院一策”制订优化提升方案。
“最后一百米”,如何更便捷
“没有半个小时进不去,每次看病必然经历大型堵车现场!”“如果地铁能直达,绝对不开车!”“求地铁口接驳医院门诊大楼的定制公交。”……近日,某知名社交平台一篇“无锡难停车医院排行榜”引发市民热议,打开评论区,网友对到达医院的“最后一百米”如何更畅通“现身说法”,细品这些心声,不难看出市民对扩容停车场地、加强疏导管理及提升地铁、公交接驳力度的期盼。
如何更快更便捷地到达医院?不少市民首选当然是地铁,但这样的选择也常常被“车门到院门”的“最后一百米”所折腾。“特别是到了孕后期,对于身体笨重的孕妇来说,少走一步都是好的。”家住无锡经开区的陆女士就颇多无奈,她每次去产检,都会选择地铁,再走到医院,步行距离不短,若是私家车或网约车接送,堵车也是着实让人难受。
车辆积压缓行、交通时断时续、导航地图“飘红”……近年来,就医高峰期,许多城市的医院门前道路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痛点。
2023年,市城管局、卫健委、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等职能部门,在属地政府通力协作下,着力解决市人民医院、市二院(南院区)、市中医医院三家重点医院周边通行难、就诊停车难问题。三家医院通过腾挪置换院内职工停车泊位、优化医院内部和周边交通组织、调整医院停车收费标准、延长免费停车时间等举措,给就诊者带来便利,医院周边交通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即便如此,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优质医疗资源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现有的车位难免有些杯水车薪。最新数据显示,市区医院车位周转率目前最高的有6.9次/日、最低的只有4.1次/日。这不仅影响广大患者的就医体验,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如何让市民“最后一百米”的就医路更通畅更便捷依然是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破解城市拥堵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而公共交通的创新实践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建设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是许多大城市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主要途径,这些项目显著提高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长距离运输能力,引导市民放弃私家车,转向更为高效、准时且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打通就医的“最后一百米”,让“家门—车门—院门”实现无缝衔接。
“一院一策”,彰显城市温度
与医院紧密联系的公共交通网络,彰显着城市管理的温度。
“让患者少走路,哪怕缩短50米,也要想方设法。”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对市区9家三甲医院的12个院区地铁口与门诊大厅距离的现场踏勘,对于衔接距离小于500米且周边地块具备实施条件的,将通过增设出入口或连通道实现地铁与医院的无缝衔接;大于500米的地铁口,将采用“地铁+公交”接驳方案进行提升,尽可能让就医的市民出了地铁就能进医院。
市民的“烦恼”就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考虑的重点。翻开规划设计图,“一院一策”具体改造方案一目了然:市二院(南院区)附近南禅寺站将新增4号口,可直达门诊大厅,地铁集团拟实施南禅寺站规划预留4号出入口与普仁药房合建项目,建成后地铁乘客就诊步行距离可从260米大幅优化至50米,新站还采用上下双扶梯,提升就医体验;在建市医疗健康产业园(市妇儿中心)将打造地下城市功能微中心,利用在建地铁6号线滨湖区政府站,设总长378米的地下一层连通道接入市妇儿中心,同步打造都市地下空间阳光长廊,实现“不出地面直达医院门诊大厅”,从源头打通地铁就医“最后一百米”。
“虽然以‘人民医院站’命名,但2号出入口距离医院正门也有两三百米。”市人民医院护士小葛从患者角度道出市民就医时的“内心独白”。眼下,地铁就医“风雨连廊”正酝酿上线,根据改造方案,将增加2号出入口至急诊楼的风雨连廊,并与公交站台无缝衔接,形成一条供市民短暂休憩、多种交通衔接的“关爱连廊”;此外,还将新增在建6号线中南路站3号口连接市中医医院门诊楼、3号线北栅口站2号口连接市二院(北院区)的专用通廊。
其实,无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公共交通+医疗”的就医出行方式,努力为市民构建“下车”即“就医”的丝滑体验。比如,对于有跨区域就医需求的患者,2018年3月开通首条健康专线——黄巷医院微巴线,采用“定制公交+精准供给”服务,通过“医院出需求、社区报客流、公交配资源”,科学设计“点对点”健康专线,实现居民“家门、车门、医院门”无缝衔接。而像这样定点发车、定时往返的就医专线,我市已陆续开通了12条。
如果说,就医专线是“公共交通+医疗”的首次试水,那“巴士邻居”自助一体预约挂号服务的推出,则是就医出行方式的再升级。在梁溪区梁中社区,居民可在“家门口”的“巴士邻居”自助一体机上提前进行医院挂号、预约随需公交,实现“提前挂号—预约上车—往返医院”,享受一站式便捷就医的体验。自2024年1月28日全国首站梁中站落地以来,至今已有12个社区站正式运营。
“十五五”规划,重塑公共交通网
“目前,全市三甲医院院区周边均已配置公交线路,线路128条,日发班次5100余个。”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停靠线路最多的是市二院(南院区),有39条,停靠线路最少的市精神卫生中心也有5条公交线路。与此同时,所有三甲医院院区周边最近站点步行至医院门诊部的距离均在200米以内。
但未来公共交通带给市民的便捷不止于此。
来到新启用的“巴士邻居(医路通)江大附院站”,这里颇具特色。它并非以传统建筑为载体,而是创新采用退役公交车改造而成,车内配备电视机、候车座椅、空调、饮水机、线路指引等设施。
“本着‘减步行距离,减覆盖断点,减换乘周折’的三减原则,拟采取迁移或新增站点、设置‘巴士邻居’、开通地铁接驳线和健康专线等形式。”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像九〇四医院、无锡市太湖医院、锡山人民医院这样具备条件的,适当往医院方向和地铁口方向迁移或新增,尽可能地减少市民步行距离;像市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市映山河妇产医院等,经实地勘察都适合在院内设置“巴士邻居”站点或开通“动态公交”微循环线路。
的确,“动态公交”这一灵活的响应式服务也已加入“公共交通+医疗”的服务序列中,乘客通过App或小程序提交出行需求,系统实时收集并聚合相似路线请求,动态规划最优路线,实现“线上预约+实时拼车+弹性化运营”。
最近,这一服务在无锡经开区迎来了升级。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就医便捷度,无锡公交扩大了无锡经开区现有动态公交的服务范围,新增江大附属医院、地铁长广溪站、地铁江南大学站站点。升级后,该片区的动态公交整体覆盖10个地铁站、30多个居住小区、6个商业中心及2个产业园区。市民如需乘坐,可通过“无锡云公交”小程序预约,原地候车即可实现“一站直达”。
“下阶段,将进一步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更好发挥其便民作用,依托在建、已建、拟建公共交通站点,结合学校、医院等要素打造更为完善的一体化路网体系。”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十五五”时期公共交通等规划编制,围绕接驳轨道交通,将重塑公共交通线网,并重点研究分析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客流特点,鼓励公交进学校、进医院、进景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模式,着力构建常规公交、定制公交、动态公交、无人小巴等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提升市民的出行便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