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废弃矿山变身网红赛道 排污河涌动文旅新爆点

  海州“点绿成金”释放发展新动能

  五月的海州,生机勃发。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内,山地自行车赛道蜿蜒起伏,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少年骑行健儿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盐河巷亲水平台,摇滚乐声浪震天,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月牙岛湿地公园,观鸟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静候珍稀鸟类的倩影……

  废弃矿山变身赛事热土,黑臭河道跃升文旅“爆款”,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背后,是连云港市海州区近年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海州区聚焦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双向发力,通过西盐河、刘志洲山、月牙岛等标志性工程,将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文旅融合新动能、产业升级新引擎,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矿山披“绿衣”带火赛事经济

  “砰!”5月16日,随着一声发令枪响,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自行车(山地)锦标赛在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开赛。青少年选手如离弦之箭冲上赛道,绿意盎然的边坡上波斯菊随风摇曳。谁能想到,这个生态体育公园曾是尘土飞扬的废弃采石场?

  “以前山上全是裸露的岩石,光秃秃的,一刮风家里就落一层灰。”锦屏镇居民王霞抱着孩子坐在露营区休憩时说,“你看现在,家门口就有露营观星好去处,周末带孩子亲近自然太方便了!”

  2019年,海州区投入2.2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爆破削坡、危岩体清理、覆土绿化等系统性治理,累计覆土60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万余株,让1360亩“生态伤疤”重披绿装。如今,这里植被覆盖率超过90%,成为城市近郊的“天然氧吧”。

  修复过程中,海州区坚持“保护优先、文化赋能”,深挖宋金战场遗址、汉代石刻苑囿等文化富矿,将其巧妙融入景观设计。2023年,刘志洲山体育公园获评全省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2024年凤屏湖更入选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名录。

  生态改善带来产业蝶变。“这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文化与自然的协同重塑。”刘志洲山体育公园运营负责人张达伟翻开活动台账:全国风筝精英赛、全民健身嘉年华、户外音乐节等10余场品牌活动在此轮番上演。

  一条河的“逆袭”点亮夜经济

  华灯初上,盐河巷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画舫游船在河面穿梭,3D水幕电影投射出梦幻西游场景,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鱿鱼、刚出锅的酥脆油端子香气四溢,引得食客排起长队。

  “现在这场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盐河巷咕道海鲜烧烤老板董志娴边招呼客人边感慨。她记得,曾经的西盐河是条臭水沟,“排污河的河道淤泥多、味道大,夏天都不敢开窗。”

  2018年起,海州区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工程,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水清了,文旅棋局随之落子:依托盐河古巷和千年盐运河文化,打造集游船观光、非遗展演、美食市集于一体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形成“河岸赏景、古巷就餐、河内游船”的夜间文旅消费闭环。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4年,盐河巷游客量突破360万人次,营收达2.7亿元,夜间经济占比70%。每天下午4点至次日凌晨,盐河巷人潮涌动、烟火升腾。这里跻身全省“十佳夜市”榜首,更带动逾千人就业,成为“两山”转化的鲜活注脚。

  煤灰滩涂成为“鸟类天堂”

  “咔嚓!”月牙岛湿地公园观鸟台上,资深鸟类摄影师王先生迅速按下快门。镜头里,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震旦鸦雀正在芦苇丛中欢快跳跃。“这种鸟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能在这里安家,说明湿地修复非常成功!”他兴奋地说。

  这里曾是一片堆满粉煤灰的荒芜滩涂,如今是251种鸟类栖息的乐园。海州区经过三年水系连通工程和生态修复,让“灰毯”变绿洲。月牙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月站在观测站的电子屏前,一边轻点触控板调出实时画面,一边介绍,震旦鸦雀、白眼潜鸭、小天鹅等22种珍稀鸟类在此安家。随着观鸟平台、生态步道等设施的完善,园区日均吸引千余名游客前来打卡。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红火了。”附近村民张先生笑逐颜开,他们家开的农家乐旺季时日均营业额突破万元。据统计,月牙岛周边民宿、农家餐饮等业态年均增长率达30%。

  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从“生态负债”到“绿色资产”,海州区的实践揭示一条清晰路径:生态治理必须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盐河巷的“夜市经济学”、刘志洲山的“赛事流量”、月牙岛的“观鸟经济”,无不是将生态优势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的典范。

  “生态治理不是终点,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海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海州区正加速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书写更多“点绿成金”的生动篇章。(赵芳 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