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汛期临近,城市防汛压力日益增大。去年超强台风“贝碧嘉”袭锡期间,部分小区地下配电房因积水倒灌导致停电,严重影响居民用电体验。今年3月开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联合市住建部门,对5处去年受灾的地下配电房进行整改,目前改造工程已完工。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万科城市花园二区7号配电室,只见配电室外围新砌了约1米高的水泥墙,在配电房入门处增设60厘米左右的挡水板,形成两道物理“隔水墙”。配电房内放置3台水泵、一些沙袋和吸水膨胀袋。视线转到地下室入口,一排新增的排水横截沟和拓宽的“驼峰”提升了排水能力。

  “一些建设年代较早,且未设置抬高、防洪墙等隔离防护措施的地下站所,很难经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滨湖区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寅说,地下空间和地下站房彼此“唇亡齿寒”,此次改造通过增设挡排水措施等物理手段,为去年受灾的万科城市花园二区6—8号配电站等5处地下配电房“披甲戴盔”,不仅增强地下站房乃至地下空间的防灾能力,还探索出了提升城市电力设施抗灾能力的有效路径。

  在地面空间紧张、出于美观考虑的当下,将小区配电房置于地下是常见选择。然而地下配电站也存在“先天不足”,比如地下站房能否可靠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区地下空间的维护能力,再比如地下站房内涝抢修中面临抽水清淤工作量大、抢修工艺复杂等难题。数据显示,无锡市区有1300余座地下站房,其中位于最底层的有1100余座,将地下站所“下改上”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地下站所被淹隐患。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地下空间放到地上?“地下配电房‘下改上’主要涉及配电房设置在哪的问题,还得多方统筹协调,目前只能先采取挡水排水措施。”国网无锡供电公司配网部专职宫琦说。

  多方联动筑牢地下空间“命运共同体”。相关人士透露,“贝碧嘉”袭击反映出城市在处理极端天气灾害时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小区物业和供电部门联系后,需与电网抢险作业形成良性互补。当前,市级供电部门已安排属地供电单位与各小区物业建立联络机制,对地下站房和地下空间展开三轮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还差异化设置小区站房梯度水位警戒线,推动恶劣天气下小区物业辅助开展站房巡视和异常情况报警。

  “一盘棋”科学联动内外资源,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无锡供电今年2月与徐州供电建立跨市互援机制,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快速调配人力物力。同时,新增400人基干队伍,为应急救灾力量扩容。(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