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22日电(记者秦华江)记者22日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该省已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智慧管理信息系统,为形成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管理机制、定期公开和更新机制、多部门数据交流机制奠定了基础,为不同部门及组织的差异化生物多样性数据需求提供了统一口径的数据信息,推动大量的生物数据从“静止”走向“流动”,从“纸面”走向“台面”。

长江的碧波里,“微笑天使”江豚在逐浪嬉戏;太湖生态岛中,桃花水母在湖中悠然舒展;黄海之滨,巨大“鸟浪”动辄腾空而起……江苏江河湖海交融,平原丘陵相间,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共生共荣,物种数已更新至8842种。

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经济大省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平原广阔、沃野千里,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分别是我国第三、第四大淡水湖,黄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是江、河、湖、海多点交汇聚集的典型平原水乡,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组分齐全。然而,在国土空间高强度开发、产业空间结构密集的发展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挑战持续加大,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当下精细化、全面化的保护需求。

为破解这一困局,近年来,江苏持续探索“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将智慧化手段融入生态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智慧观测、智慧管理和智慧科普“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实现了对全省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和智能评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物多样性智慧保护体系,推动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在智慧观测方面,江苏推动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制订,构建了一套融合标准化建设与区域特色发展的观测体系搭建新模式;中心端部署鸟类AI算法,有效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有力促进了全省鸟类AI智慧观测系统的构建;打造移动式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平台,提升生态观测研究快速响应能力。在泰州、苏州、无锡等地打造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样板,观测站建设有据可依。

  在智慧管理方面,开发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智慧管理系统,建立观测元数据标准规范;整合了全省五十万余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支撑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规划方案、名录清单的制定和评估预警工作,满足全省生态保护管理需求。

  在智慧科普方面,设计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logo,创作系列文创产品;搭建了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互动平台,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助力COP15江苏边会、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蔷薇花信”、“美丽精灵”等宣传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