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并明确指出“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

  从整个人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来看,3—6岁幼儿阶段是其未来各阶段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此阶段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基于《指导意见》倡导的核心精神与理念以及本条考查要点,幼儿园应当如何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放下“抢跑”焦虑 科学双向衔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不少家长陷入了焦虑,盲目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前班、拼音班、数学启蒙课程,想要通过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来占据优势。同时某些家长对幼小衔接依然存在误解,易产生过度焦虑,希望幼儿园能够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而部分幼儿园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缺乏衔接意识,过于关注小学的教育要求,而忽视了幼小科学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双向衔接。

  这种家长的焦虑情绪和不合理的教育观念,与部分幼儿园的过于超前的衔接理念产生了必然的冲突,导致家园在衔接目标和方法与成长规律相悖,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

  做好“跨越”准备 迎接全新起点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大班正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幼小衔接,衔接的是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其主阵地不仅在幼儿园,还有家庭。因此,幼儿园与家长不妨帮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身心准备:建立积极期待,迎接小学生活。建立积极的入学体验,发现每个孩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点,多从正面引导,增强孩子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期待。增强体能锻炼,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支持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教会孩子学会正确且熟练地扣扣子、系鞋带等;提供画笔、剪刀、小型积塑等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进行画、剪、折、撕、粘、拼等各种活动,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

  二是生活准备:提高自主能力,衔接小学日常。优化调整作息时间,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环节如生活、表征、整理衣服、盥洗等与转换环节中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再此基础上可采取将零散环节化零为整的方式,支持幼儿在大块时间里自主计划并安排相关活动。支持幼儿自主整理,基于大班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满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后或其他生活环节对整理、劳动等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需求,可投放大小、操作方式适合幼儿使用的收整劳动,收纳摆放、满足自我清洁自身用品的支持性工具,以支持幼儿自主按需收整,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三是学习准备:游戏生活体验,衔接小学学习。幼儿园阶段实施幼小衔接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游戏中落实的。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保护他们对符号、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学前书写准备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将教学融入日常生活。

  四是社会准备:培养优良品质,强化任务意识。社会准备指幼儿需要为适应小学特点的团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等。养成规则意识和诚实守信品质,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告诉孩子在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外出按次序排队、不插队等等。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能力。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自律任务。

  幼小衔接“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态、习惯、品质和能力。家长与幼儿园,都不仅要关注幼小衔接这一个阶段,更要关注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只有培养儿童的学习力、坚韧毅力等核心素养,才能让其在小学乃至未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贾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