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浦口新金社区赵湖组,一场艺术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汉白玉雕塑《竹林七贤》或醉卧树下,或长啸溪畔;色彩明快的《青春无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5月19日,“同雕乡土·共塑湖山”乡村雕塑展在这个充满乡愁记忆的村落拉开帷幕,50余件师生创作的雕塑作品将艺术基因深深植入乡土肌理,生动诠释着“艺术点亮乡村”的浦口特色。

  上午,清晨的赵湖村,薄雾散尽,村口的露营大草坪上,南艺美院师生创作的各式雕塑矗立其间,与沟渠田地自然相融,成为田野别样的风景——《父与子》雕塑诉说着父与子的亲情,《青春无悔》 则彰显着青春气息,而湖边汉白玉的《竹林七贤》,或醉卧树下,或仰天长啸,形态各异,让人不禁驻足欣赏。正在菜地劳作的村民谭志兰骄傲地翘起大拇指:“这些雕塑真好看。这两天城里亲戚都来看,都羡慕我们现在农村生活真是好。”

  在赵湖活动现场,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刘春表示:“我们用艺术精品创作来到基层,用艺术来点亮乡村,激活乡土文化,为当下的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源泉和助力。” 据了解,此次雕塑展是继书画展之后,赵湖艺术实践的又一里程碑。展览分为室外与室内两大板块,雕塑系师生以50多件作品展现了从历史记忆到当代精神的多元艺术探索。室内展区的雕塑作品既有对英雄人物的深情刻画,也有对乡村振兴的诗意表达。师生们通过细腻刻画,描绘细节,呈现雕塑艺术的美感与视觉冲击。作品《硕果》以黄文秀为原型,刻画她头戴草帽,手持剪刀修剪果树,象征其扎根乡土,助力脱贫的奉献精神。作品《黄大发》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以细腻的皱纹和粗粝的双手凸显其数十年劈山引渠的艰辛。作品《王泽山院士》《杨嘉墀像》则聚焦科技领域的“国之脊梁”,以写实手法结合象征性符号,展现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精神风貌。

  

  当天现场,艺术院校的雕塑与民间泥塑来了一次赵湖邂逅,南京市文联为入选“金陵艺术村落”的赵湖送来了一场十分应景的泥塑体验活动,非遗传承人朱建东现场教授村民捏泥塑,吸引南艺的同学们也跃跃欲试,让学院派的精致与民间艺术的质朴在赵湖碰撞出新火花。

  浦口文联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浦口区积极开展“艺术点亮乡村”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通过开展“艺课下乡”“艺术村落”培育,“高校联村共建”等,将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持续的艺术创新创造,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更成为撬动乡村治理的“金钥匙”,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乡村精神内涵,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升级了基层治理模式。让村民们在开阔眼界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乡村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村民们对于文艺活动的开展从远远观望到如今积极参与,80多岁的马维龙对艺术家到赵湖特别支持,不仅主动当起村里的义务宣讲员,向到村里来的艺术家、外来游客介绍赵湖,讲述乡村发展故事,还在自家堂屋办了文化室,展示乡村发展。

  新金社区书记周芳表示,自浦口区文联与南艺美院在赵湖启动“艺术点亮乡村”共建计划以来,这里成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试验田。通过共同举办采风写生、乡村画展、“为乡亲画像”等活动,让偏远的赵湖成为艺术网红村。通过艺术的吸引加持,以赵湖为核心,赵湖周边陆续入驻黑莓采摘基地、乡村婚纱摄影基地、元宝枫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如今的赵湖也从籍籍无名的传统村落,蝶变为“中国最美村镇”和南京“金陵艺术村落”。(柏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