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家庭医生诊疗超6500人次,建立家庭病床1527张
服务送“上门”,群众有“医靠”
5月16日,雪浪街道家庭医生刘须峰拿着新打印的健康档案,叩开了失能老人陈阿公的家门;山北街道老巷里,家庭医生刘振宇背着放着最新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出诊箱,走向因中风致残的王奶奶家。
两扇门的开启,串联起无锡家庭医生深耕基层的温暖日常。
上门服务,群众不跑医生跑
“阿公,今天先量个血压。”雪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刘须峰副主任医师轻声唤醒床上的老人。血压计显示收缩压116毫米汞柱、舒张压78毫米汞柱,老人的血压维持稳定。2023年因脑梗卧床的陈阿公插着导尿管,刘须峰团队每月雷打不动上门服务,成了这个家庭的“健康支柱”。
消毒、更换导尿管……刘须峰的动作轻柔而熟练。陈阿公的老伴吴阿姨说:“以前去医院得全家上阵,现在刘医生准时上门,不用奔波排队,省心多了。”
雪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等组成,实行网格化管理覆盖对应社区。2024年,雪浪街道家庭医生签约近万人,其中1592人选择个性化服务,失能、半失能人员家庭签约率达82.91%。
副主任医师杭峰的“体卫融合”创新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的典型案例。53岁的吴阿姨签约后,每周3次到社区“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锻炼,三个月内血脂从6.3毫摩尔每升降至4.8毫摩尔每升,成功停用降压药。“这里设备专业,还有康复治疗师指导,比自己锻炼安全有效多了。”吴阿姨说。2024年,该中心获“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授牌,并为300名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体测和个性化运动处方。
专业服务,小病在社区治好
在山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振宇主任医师的微信里存着300多位签约居民的信息,她对每位居民的健康情况都如数家珍。即便搬到郊区的赵阿婆,仍坚持定期坐1小时公交车前来问诊。这份信任,源自刘振宇多年如一日的细致——她总能准确叫出患者名字,结合生活细节提供诊疗建议。“看到越来越多居民主动来咨询家庭医生签约,我们的努力值了。”她笑着说。
苏嵘主任医师团队为病情较轻但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患者提供日间手术治疗。自2022年6月完成梁溪区社区医院首例日间手术后,团队已累计完成手术200余例,让“小病在社区”的诊疗模式落到实处,也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和团队签约。刘永华主治医师在服务中发现房颤患者诊疗需求迫切,就主动申请到上级医院心内科进修。今年3月起,山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依托三级医院技术优势与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开设房颤门诊,家庭医生与专家联动,为居民提供精准诊疗。
“我们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对象涵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同时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家庭医生还能根据签约患者病情,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该中心家庭医生工作负责人介绍,16个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已覆盖辖区4800户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高至75%和73%。
升级服务,扩大签约覆盖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无锡各街道以务实举措破题。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4年无锡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超6500人次,建立家庭病床1527张;全市124家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中,36家设在产业园、养老机构等场所;首诊签约健康管理包72.17万人,个性化服务包签约15.47万人。此外,171家基层专家工作室诊疗近8万人次,33个联合病房完成手术508台次,12家机构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服务超5000人次。
未来如何进一步升级服务,不同街道各有侧重。雪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与入户访视,响应“健康中国年”号召引导慢性病患者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锻炼,医务科将启动电话回访以抓实签约服务真实性与满意度。另悉,该街道重点推进的基层慢性病筛防中心(CSP)建设已完成省级线上汇报并进入设备采买阶段。山北街道聚焦服务模式优化,将持续推动家庭医生工作室进企业、社区以扩大覆盖面,通过丰富个性化服务内容、增设特色项目、强化团队培训等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签约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全市层面同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升级,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下沉基层,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为重点人群扩大签约覆盖面;依托“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家庭病床服务,实现有需求的中重度失能居民家庭病床全覆盖,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向精准化、智能化、全周期延伸。(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