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城与当代艺术相遇,会有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一场在苏州举行的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现场作答。

  5月19日,大型文化访谈直播“赴一场江南文化之约——对话舞蹈家杨丽萍和她的朋友们”在苏州博物馆举行。作为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此次直播以舞剧《孔雀》为载体,邀约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国乐大师方锦龙、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等顶级艺术家共聚苏州,通过探讨江南文化“破圈”与世界传播的深层命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与文化自信。

  千年姑苏对话“孔雀”:苏州会带来更多灵感触发

  微风浮动,山石绵延,鱼游绿水。一袭红衣的杨丽萍出现在苏州博物馆。“在这样灵动的场景里讲述舞者的故事。我很感动。”

  67岁的杨丽萍,被誉为“与神明对话舞者”,其代表作《孔雀》以原生态艺术语言诠释生命轮回。在她看来,跳舞就是为了呈现对大地的情感:

  “最早跳舞,表达的是感谢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光明;丰收、恋爱,就连生病,也要跳舞,是要表达生活的情感。而舞蹈却不一定固定在舞台上,站在舞台上,台下有观众,这是一种形式。而到了台下,河流就是观众,树叶吹打就是掌声,鲜花和掌声,就像自然。回到本真,在树下,在草地上,在心里的草地,用心灵起舞。”杨丽萍轻声细语,用一席话表达了自己对舞蹈的诠释与挚爱。

  

  置身于苏州博物馆的山水背景里,善于从自然生活里汲取营养的杨丽萍再次有感而发:孔雀在云南是美的象征,写意山水在苏州有这样灵动的呈现,相信“孔雀”在苏州会有更多的灵感触发。

  事实上,对于苏州,杨丽萍并不陌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她就多次来到苏州。不仅苏州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州的美食,比如秋冬醉蟹、当季的枇杷她都如数家珍。让她更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年,苏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传统的建筑保留得很好,现代化剧院更是增添了一座又一座,“接下来,我在苏州要待上一周,我要好好感受一下这座特殊的城市。”杨丽萍说。

  年轻一代对话传承创新:学艺要先学做人

  “有一盏艺术的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前行。”今天的活动现场,由东方卫视电视主持人曹可凡串联,他的这句话引发了现场强烈共鸣。

  此番前来,杨丽萍带着舞剧《孔雀》主演王思龙和乔玥禹两名年轻的舞者,两名“零零后”年轻舞者的加盟,让《孔雀》的传承与创新又有了新的诠释。

  在杨丽萍看来,艺术不是定格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自己的创造。跟前辈善于通过对孔雀的观察跳舞相比,自己这一代,她通过肢体跟世界沟通,在漫长的时间里用心琢磨,虽然孔雀舞蹈是古老的,但通过当下审美的角度,再次呈现。

  “用心钻研”是年轻舞者从杨丽萍身上汲取的宝贵经验。乔玥禹坦言,作为一名学院派的舞者,走近杨丽萍,从手指的灵动到身体肩、颈的美好,都需要一步步琢磨,精心打磨钻研。“感觉每跳一次孔雀,都得到一次艺术的提升。”

  “学艺先学做人”是年轻舞者从杨丽萍身上汲取的精神财富。王思龙说,孔雀象征的是和平善良,是美的化身。在杨老师平时的生活中,包括舞台上艺术上都有灌输。我们学艺要先学做人,对人要善良,要真诚才能跳好。

  “和年轻人在一起,我的压力也很大。”欣慰于年轻舞者的成长,杨丽萍打趣说,自己还要不断努力,让孔雀的美继续传扬。

  让世界看到苏州:顶级艺术家齐聚展现极致之美

  让世界看到苏州,这场文化盛宴全程进行全网同步直播。观众既可透过镜头见证67岁的“孔雀女神”杨丽萍的艺术魅力,又可云端沉浸式感受顶级艺术家面对面展现出的艺术极致之美。

  现场,国乐大师方锦龙以五弦琵琶演绎《忆江南》,用千年古乐勾勒苏州山水;杨丽萍携舞剧《孔雀》主演王思龙、乔玥禹及苏州小孔雀艺术团,呈现环境舞蹈《生生不息》,诠释生命与自然的共生哲学。苏州昆剧院献上经典昆曲《牡丹亭·惊梦》片段,展现江南文化与非遗艺术的生命力。

  作为承办方,苏州狮山大剧院自2024年开幕以来,持续引进包括英国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猫》,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国内外优质演出,充分展现了剧院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艺术影响力。该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舞剧《孔雀》的落地与直播活动的推进,标志着剧院在推动高雅艺术普及、促进“沪苏同城”文化交流方面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杨丽萍特别出演的2022版舞剧《孔雀》巡演苏州站,即将于2025年5月23日至25日正式上演,届时观众可亲临苏州狮山大剧院,体验这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