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引进了史上第一个收费展览,穆夏的粉丝们纷纷闻讯而动,盛装观展,一时间,展厅成了直播、拍照胜地;鸿山遗址博物馆焕新归来,改造升级后的展厅,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了“沉浸式+陈列式”的动静结合展示模式;文博场馆的文创展区,总是最热闹的区域,那些精美的文创甚至成了人们打卡博物馆的理由……无锡的博物馆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变得更加新潮、更加有趣、更有吸引力。
昨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馆该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对于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全省第一的无锡而言,该如何审视时代与博物馆的关系,博物馆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拥抱未来?
重新审视使命与功能
当下,无锡博物院在积极探索将博物馆蕴藏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养分,以文化浸润培育公众历史认知,以知识共享推动文明共建。“锡博的‘在线微课’太实用了,尤其是对造型和样式的解读,给我的毕业设计带来了很多启发。”江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小杨提到的这节“寻衣问道·肩上霓裳”微课,讲述的是云肩从宫廷到民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结合馆藏古画、相关文物及文献资料,锡博将一部穿在身上的文化史向公众娓娓道来。而这样的微课在锡博微信公众号上已常态化推出。
不久前,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结束了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首次合作。为期一年多的《阖闾雄风——太伯故里·宝鸡出土文物展》展出了器型多样的青铜器,让无锡观众得以追溯吴文化渊源,加深对周代礼乐文明的了解。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幻,通过博物馆,人们要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这是博物馆不变的使命。无锡的博物馆也在通过加强区域统筹协调、整合馆际资源等方式,依托博物馆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之桥。“16日起,《山水成器·百件馆藏里的吴地风华——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展》在我们馆展出。”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展集结了无锡博物院、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阴市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灵山博物馆等本地文博机构的重磅文物,讲述无锡城市发展史。
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我设计的‘倪瓒,你好赞’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毛笔、玉佩、发簪等等,还设计了表情包,灵感来自倪瓒的生平及无锡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苔痕树影图》。”青年艺术家刘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的经验,通过倪瓒IP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倪瓒,了解无锡。无锡博物院的“锡博英才行动”以物质资助、文物资源、展示平台等吸引青年人才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之中,赋予了文物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从两届‘锡博英才行动’入选的青年人才来看,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是对无锡文博人才队伍的有益补充。”无锡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博物馆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深度介入现代社会,该院也在通过创新实践,探索青年人才与博物馆的共建。
展厅里,一群身着洛丽塔裙装的女生手持相机,在穆夏的代表作《吉斯蒙达》前尝试着各种造型,有人直呼,“侧脸拍氛围感拉满”;无锡古运河·遇见博物馆正在展出“恐龙化石特展”,游客们踩着数字光影脚印,在复原的生态场景中仿佛穿越到了亿年前……这种感官革命背后,是博物馆对年轻观众群体需求的深刻洞察。“年轻人追求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体验与共鸣。”江南大学教授朱蓉分析,年轻人是文化自信的主力军,他们的参与让“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可能。无锡的“博物馆+旅游”模式已初见成效,博物馆需要从“青年友好型”向“青年驱动型”转型,引导青年主动参与文化生产,从观众变成传承的主角,激活青年在博物馆治理、创新与社会变革中的核心动能。
新技术驱动下的创新
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博物馆业态,推动博物馆创新变革。无锡的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利用前沿技术,推动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互动体验以及服务模式上的创新。此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改造升级,数字化是一大亮点。“除了传统的展品静态陈列以外,我们依托数字技术,在展厅内设置了水晶电子沙盘、全息投影、透明文物互动屏、3Dmapping投影,还运用多媒体复原了古代场景。”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展览的代入感,比如将真实的文物与古人使用器物的投影相结合,在展示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的陈列模式,向当代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梅里遗址博物馆借助超写实数字人技术,通过高精度人体建模,打造出精通多国语言的数字人,当观众踏入展区,只需扫描展品对应二维码,即可享受多语种数字人讲解服务;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运用LED屏、互动投影、视频融合等新技术,打造了沉浸式的场景和互动体验空间,全面展示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历史进程;无锡博物院开发的“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不断上新,依托即时效应、三维建模等方法,让更多文物真实、立体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未来已来,依托新技术,无锡各文博场馆正努力走在创造和保护文化、教育以及高效运营的创新前沿。业内人士表示,下一步,博物馆应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满足或预测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其核心体验中文化表达的力度与真实性。(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