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探索“场馆育人”模式,在防灾减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提升公众安全意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贡献了高校力量。
科普宣教:多维度知识传递,筑牢安全认知防线
学院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活动,为不同群体打造个性化的防灾知识学习平台。
走进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铜山区无名山广场的常态化宣传站点成为传播防灾知识的前沿阵地。志愿者定期为居民解析地震预警机制,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讲解,让居民理解预警信息的重要性及应对方法。在“校园安全守护计划”中,学院结合徐州地质特征,为青年路小学等学校量身定制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展场景化教学。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教室、操场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避震和疏散技巧,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学院的“展教一体”科普平台,系统展示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到现代高科技材料的应用,参观者可以全面了解人类在抵御地震灾害方面的进步。此外,市级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的成功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知识展览、现场演示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范围,提升了社会关注度。
安全实训:实战化演练推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让公众在面对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学院联合专业机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战化演练活动。
在技能培训方面,重点强化家庭应急物资配置和初期火灾处置技能。志愿者深入社区家庭,指导居民合理配置急救包、应急食品等物资,并现场演示灭火器、灭火毯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灭火技巧。
在学校,“理论授课+情景模拟”的全流程应急疏散演练成为提升师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理论授课环节,专业教师详细讲解应急疏散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情景模拟时,模拟火灾、地震等灾害场景,设置烟雾、警报等,让师生在逼真环境中进行疏散演练,提高自我保护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排查-反馈-复查”隐患治理闭环,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企业职工,学院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开展定制化安全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水平。
校地协同:全方位合作联动,拓展社会服务效能
学院积极与属地街道、学校、单位等开展合作,构建校地协同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与青年路小学合作开设“防灾知识小课堂”,通过图文展板、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小学生普及避震常识,激发他们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接待服务上,政校协同的参访接待体系为社会各单位参访团体提供定制化导览服务。专业讲解员详细介绍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果和工作经验,展示防灾减灾的先进技术和实践案例,促进校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风险防控领域,学院联合属地单位开展专项行动,凭借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共同制定隐患识别标准操作流程,提高地方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通过科普馆开放日等活动,学院吸引社区居民和学生家庭走进科普馆,亲身体验防灾减灾设备和模拟场景,同时发放宣传资料,推动防灾知识向家庭单元渗透,实现科普教育的全覆盖。
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场馆育人”模式下,通过科普宣教、安全实训、校地协同等多方面的努力,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场馆育人”模式,完善场馆资源共享机制,拓展防灾教育课程体系,为提升全社会灾害防治能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发力,为构建安全和谐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王如全 史璐璐 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