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新北区春江街道录安洲的广袤土地上,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涌,仿佛是大地谱写的丰收乐章。58岁的朱华兵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中,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17年的时光,他将青春与汗水都播撒在了这里,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华兵对粮食,尤其是大米,有一种近乎执着的热爱。这种热爱,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深沉,成为他后来毅然投身农业的重要动力。

  2006年,录安洲经历整体搬迁,许多土地被闲置下来。看着这些空旷的土地,朱华兵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粮食安全的担当,2008年,朱华兵义无反顾地回到录安洲,开启了他的开荒种地之路。

  万事开头难,开荒种地绝非易事。起初,面对杂草丛生、土地贫瘠的荒地,朱华兵没有丝毫退缩。没有现成的工具,就四处寻觅、购置;不了解土地特性,就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不断摸索尝试。日复一日,他早出晚归,锄头、铁锹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黝黑,但他眼中的坚定从未改变。

  在朱华兵的不懈努力下,荒地逐渐被开垦成规整的农田。从最初的几亩地,到如今的450亩,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这些年来,他的土地每年产出小麦30万斤、水稻30万斤,累计上交国库1000多万斤储备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随着时代的进步,朱华兵深刻认识到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种地效率,他陆续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一系列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些“铁家伙”的加入,让种地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过去,播种、收割全靠人力,耗时费力,如今有了机械化设备,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还能保证作业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了机械化,朱华兵每年还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从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新知识、新方法,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今年,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亩地多产一公斤粮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都会在田间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调整种植方案。

  当被问及还会种多久地时,朱华兵眼中闪烁着光芒,激动地说:“我是一个农民,更是一名党员,种地是我一生的热爱,我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种下去。”朴素的话语,却饱含着对农业的无限热忱和坚守。在他看来,自己种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朱华兵的故事,是无数坚守在农业一线的农民的缩影。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正是因为有了像朱华兵这样千千万万心系粮食、辛勤付出的人,我们才能在实现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