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坚持把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支点,着力在减负明责、赋能增效方面下功夫,实现基层减负和实干担当“双向奔赴”,推动形成“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的“高新路径”。

  突出“大车”减负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针对镇(街道)、村(社区)权责不清、事项不明问题,持续对症下药,确保基层减负真正“减”到实处。第一时间建立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召开全体会议,印发《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导向和工作职责,切实做好跟踪问效和督促指导,推动工作往深走、往实做。扎实做好中央编委深化镇(街道)权责清单试点工作,编制完成春江街道基本权责清单117项、配合权责清单93项、收回上级部门权责事项123项。区领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开展城乡社区减负工作调研,减少村(社区)开具证明事项15项。落实挂牌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巩固村(社区)“牌子乱象”整治成果。

  突出“重心”下移 夯实基层治理“善治根基”

  坚持把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一线集聚。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周转池”,着力破解编制资源固化、“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等问题,强化违规借调人员行为的日常监管,持续巩固清理借调人员工作成果。市区联动选派22名第一书记赴村任职,推动花开西庄创客中心建设等50余个项目落地。深入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全面推行“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织密“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实现综合网格党支部、网格党群直通站全覆盖。2024年网格事项累计响应3.7万余次,办结率超99%。学习推广“儒林实践”,深入推进“智慧镇街”建设,全域建成“智慧镇街”平台,嵌入“美新村社”模块,形成上下贯通五级联动体系。整合精简数字应用系统,依托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累计汇聚企业库、人口库、一网统管等多个领域事关市场监管、生活救助等各类高频使用数据732类,数据量近1亿8千万条。

  突出“小马”赋能 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既要让“大车”变“轻”,更应助力“小马”长“壮”。采取专项招聘、强基引流等方式,2024年新增社区工作者120余人,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万人拥有率超17人。推动村(社区)干部2024年度平均待遇增至16.5万元,实现企业年金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缴纳全覆盖,新增持有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突破200人,持证人数占比达70%。进一步打通录用渠道,2021年换届以来共有8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入公务员队伍或取得事业身份。瞄准新一轮换届,无缝对接市“112”强链计划,出台村(社区)干部“5G雁阵培育”行动计划,每季度更新“一库三册”,近500人纳入储备人才库,举办村(社区)干部“领雁训练营”,实施“核心素能体系化训练”项目,织密“雏雁-领雁-鸿雁”递进式培养链条。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制度,构建“报到接收-接单到岗-精准服务-评价反馈-结果应用”全过程管理闭环,34个机关党组织2000余名在职党员一线报到,服务群众超过10万人次。推出全区2025年度“美新善治 先锋先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重点项目,涵盖消防安全、矛盾调处、智慧养老等领域,引导36家“四支力量”结对融入治理,打造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设立“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电视专栏展播,让身边的活样本成为易学的好教材。

  突出“多元”增效 下足基层治理“绣花功夫”

  构建条块融合、多元联动的基层治理机制,是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有效途径。构建“党建引领、政府兜底、国企承接、社区协同、居民参与”管理机制,由区属国企领办“城市大管家”业务,进驻9个安置房小区,有效解决汽车充电难等问题640余个。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建设,2024年共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3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工并投入使用8台,推动老旧小区“改”出新生活。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两企三新”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组织等56家机构与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为基层治理增添力量。依托“新就业群体进网格”小程序,开通积分兑换渠道,2024年全区300余名新就业群体党员共计上报治安线索、安全隐患等事项1500余条。健全村(居)民会议等议事制度,打造“19点议事厅”“有事好商量”“好邻居茶室”等议事平台142个,2024年累计召开协商议事会320余场,解决问题400余个,促进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黄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