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15日电(记者朱旭东)去年夏季开始接手近万亩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地块以来,改良土壤便成为工作日常。“只有先养好地,才能种好地。”江苏柿美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向前说,公司以种植、销售果蔬为主,但这个产业园已运营近10年、经营亏损,设施老旧,大片土地开始板结、盐碱化,无法再种植果蔬,种植户大量流失。

农业特色产业园大棚内的土壤改良地块。受访者提供。

  “改良土壤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换土’,从其他地方购买适宜耕种的熟土来覆盖,每亩‘换土’成本约4300元。但大量的熟土没地方买,我们就选择种黄豆,等黄豆成熟后粉碎还田,每亩改良成本约1430元。”徐向前说,去年他们采用种植黄豆粉碎还田的方式改良土壤550亩,目前均投入使用,种植的西瓜等品种已经上市。

徐向前在查看土壤改良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于5月14日

  公司目前共改良4700多亩土地,更多依靠使用有机肥,但仍有近千亩土地待改良。记者14日在待改良地块现场看到,即使被旋耕过的土壤,依然无法松软,且有白色的盐碱析出,多处可见此前种植户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包装袋。

待改良地块上曾经使用过的农药、化肥等包装袋。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于5月14日

  “从包装袋可以看出,这里使用过防病虫害的农药、增绿增亮的叶面肥等,大量使用,土地必然板结、盐碱化,进而被种植户放弃。”徐向前说,这片地块需要人工清理碎石以及各种塑料袋之后,再通过旋耕有机肥进行改良。

  “板结严重的地块,必须靠种植黄豆等作物后还田来改良;轻度板结的地块,可以旋耕有机肥改良。”徐向前将整个农业特色产业园划片管理,其中保持一片轮作区,通过种植黄豆、小麦或水稻以改良土壤,确保园区每个地块的土壤活力。

  据了解,改良土壤的投入,第一次以江苏柿美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后续改良投入主要靠承种的种植户。

  54岁的张青梅在园区承种了30亩大棚,一直在追加投入改良土壤,大棚内的土壤已显松软。“今年头茬青菜长得并不好,种二茬时,我还要靠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每次每亩改良土壤的成本都在400元左右。”张青梅笑着说:“不把土壤改良好,种不出好菜来啊。”

  据介绍,公司要求种植户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确保农残不超标、不使用叶面肥、不使用保鲜剂、不使用除草剂。“只有善待土地、养好地,才能种出好的产品,公司和种植户的收益才能有保障。”徐向前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