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河道治理,一头连着河道沿线的生态风貌,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将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作为重要任务,把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畅通、长效管护等一系列工程。随着这些举措的有力实施,农村水生态环境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新渡口街道夏码大沟整治现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管护人员手持水管,正细心地为新铺设的草皮浇水,微风轻拂,新栽的柳树嫩条如灵动的丝带随风舞动。新渡口街道佟洼村村民王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慨地说:“以前这水又脏又臭,现在水变清了,河边的绿化也种得这么好,我们老百姓看着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夏码大沟全长6.6公里,曾经因多年未得到有效治理,外排能力严重不足,每逢雨季,周边地区便容易遭受内涝之苦。2024年9月,夏码大沟整治工程正式吹响号角。工程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共疏浚整治河道1.9公里,改造沿线排水涵洞11座,并对河道全线进行精心打造的水保绿化。如今,整治工程已圆满完工,新渡口街道水利服务站站长张卉芬坚定地表示:“夏码大沟整治工程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守护才刚刚开始。我们将严格按照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农村生态河道标准,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巡查工作,一旦发现河道岸坡、水面的生产生活垃圾、有害水生植物、乱砍乱种等问题,将第一时间清理整改,让夏码大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不断提升周边群众对水利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是治理河道、保障农田灌排需求、提升水环境面貌、促进人水和谐的关键之举,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水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则如同疏通乡村“水系脉络”的灵动手术刀,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位于淮阴区南陈集镇境内的兴旺中沟,曾经饱受河道严重淤积、排涝标准低、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今年2月,淮阴区果断启动兴旺中沟整治工程,誓要为这条“病痛缠身”的河道带来新生。在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挥洒着汗水,对护坡进行混凝土预制块铺设。工人洪建刚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工具,一边介绍道:“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就准时开工,一直忙到11点。目前正在进行黏土块铺装,每人每天大概能完成40个平方米的工作量,工程预计20天后就能全部铺装完成。”

  兴旺中沟整治工程全长3.19公里,配套建设了4座涵洞、两座退水闸和一座淮十路桥,概算总投资达1240万元。工程竣工后,可改善排涝面积0.6万亩,大大提高区域内的抗灾能力,为周边农田和村庄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淮阴区临湖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处现场负责人卢飞翔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生态挡墙安装约300米,预制块护坡约1公里,格梗浇筑约2.5公里,总体进度已经完成了35%。我们正争分夺秒地推进工程,预计在汛期前完成水下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年10月底全面完工,让兴旺中沟以崭新的面貌造福当地百姓。”

  近年来,淮阴区在生态河道建设领域持续发力,成果斐然。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9条,总长度达117.41公里,片区内生态河道覆盖率高达68.11%,农村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淮阴区水利局农水科生态河道负责人吴晗满怀憧憬地表示:“未来,淮阴区将继续加大生态河道建设力度,计划2025年建设农村生态河道12条,总长度65公里,总投资7100万元。其中,区级河道两条,长度30公里;镇级河道10条,长度35公里。这些生态河道将充分发挥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涵养的重要功能,成为淮阴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王鹏飞 张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