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缓解特殊人群的护理难题,降低医疗资源挤兑风险。5月12日上午,常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程逸文在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常享护理”正式上线,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将走出医院,走进患者家中,真正实现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首批13家医疗机构664名护理人员已入驻“常享护理”平台。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队伍是卫生健康战线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常州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20817人,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9.92%,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3.87。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占60%,重症监护、肿瘤、伤口造口等25类专科护士1805名。近年来,常州持续补齐护理短板弱项,增加妇儿、老年、康复、中医等领域护理服务供给,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提高护理可及性。
怎么样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提升患者的获得感、舒适感、安全感。常州推出五大服务内容。居家护理预约足不出户,“常享护理”将为全市居民提供执业护士上门居家护理服务和护理专家线上咨询服务,目前已发布 “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37项,统一收费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质量监管。
门诊护理助力老年就医。二级以上医院实施80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零等待”,重点解决老年人就医流程不熟悉、等候时间过长、数字鸿沟等问题。通过设置敬老专区,优化信息系统,开展陪诊服务等方式,在门诊(不含急诊)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关键环节为80岁以上老年提供优先服务。由门诊护理人员、志愿者等专门队伍负责接待、协调、问询等。
服务规范促进护患交流。常州市护理学会组织专家编印《常州市护理服务规范指引(第一版)》,通过礼仪规范、沟通规范、案例展示,培训指导护士主动加强沟通交流,及时观察患者反应,关注患者需求,给予指导帮助。通过护理服务过程中的细心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提供有温度的护理,增进护患信任,和谐医患关系。
专科门诊提升护理特色。医生门诊偏向于医疗诊治,护理门诊则是对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利用护理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治疗、护理,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在全市已开设静疗护理、伤口造口护理等25类147个护理专科门诊基础上,新增开设安宁疗护等护理专科门诊10个以上,新增培训专科护士250人以上,护理门诊出诊护士达480人以上,提供专科特色的连续性护理服务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智慧护理赋能服务升级。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与物联网对接,实现护理记录实时同步,智能质控,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借助智慧输液监测系统、智能床垫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婴儿防盗系统、可穿戴设备等,提升用药安全,实现生命体征动态监测,重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加速康复。探索人工智能+护理服务场景应用,让科技更有温度,让服务更有精度。(王燕 苏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