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于5月8日-9日举行。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走进中国矿业大学,通过深度展示、沉浸体验与论坛研讨,推动非遗与高校教育的同频共振和双向奔赴。

  非遗进校园:从“看见”到“触摸”的深度体验

  活动以昆曲文化展示拉开序幕。5月8日下午,昆山当代昆剧院艺术家为矿大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昆曲文化艺术思政课”,主演团队围绕昆曲开山之作《浣纱记》分享创作历程,并与现场师生互动交流。

  5月9日上午,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和体验在徐州唢呐和邳州跑竹马的精彩表演中拉开帷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苏绣、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扬派盆景技艺、徐州香包、徐州剪纸和邳州纸塑狮子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悉数亮相。非遗传承人亲手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和精美作品,让现场的师生叹为观止。同学们在近距离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还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体验制作过程。亲手捏制紫砂陶胚、剪刻徐州剪纸、塑形纸塑狮子头……在实践中感悟“守艺”之艰与传承之美。

  高校与非遗的“双向赋能”:共话传承与未来

  5月9日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论坛”在博学大讲堂举办。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学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非遗传承的当代挑战与创新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中国矿业大学非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亚云教授指出:“高校不仅是非遗传播的阵地,更是创新传承的实验室。通过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我们正在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传承力量。”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是“非遗+高校”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校园,不仅是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更是文脉的赓续与传承。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亓光表示,未来学校将通过联合开发课程、组织师生研学、共建非遗工坊、推进科学研究等方式,把非遗传承纳入高校育人体系,持续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新路径,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徐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