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出席会议并介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相关情况,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方案》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落实,更是江苏作为教育大省的主动求变。2024年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后,全国已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纳入国家级布局。此次方案进一步明确“贯彻国家部署、应对教育变革、构建数智生态”三大定位。
杨树兵表示,江苏是教育大省,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理应主动作为、创新求变,助力全省教育战线内涵建设提档、转型、升级,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
杨树兵介绍,《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教育治理等方面。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方案》制定差异化赋能路径。
“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更倒逼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先’。”杨树兵说,《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一是抓紧研究出台各领域、各学段具体的行动计划(意见、方案等),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体系。二是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三是鼓励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抓好《方案》各项举措落地生效,定期开展总结分析,全面梳理、分析、交流建设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争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孙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