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校园和企业车间里,一场场别具一格的理论思政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此次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校园报告厅与企业生产一线,通过“劳模宣讲+实践体验”的新颖模式,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劳模宣讲:传递奋斗力量,播撒精神火种​

  在灌云县第一中学的报告厅内,全国劳模刘敏捷站在讲台上。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蓝本,向师生们生动地诠释着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刘敏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缓缓讲述着带领乡亲们种植甘薯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增收致富的奋斗历程。​

  当谈到自己赴北京领奖的事时,刘敏捷感慨道:“平凡岗位也能铸就非凡。”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全场师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这堂思政课十分生动,为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我们要把劳模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灌云县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李老师对此感慨颇深。​

  车间体验:感受匠心魅力,领悟劳动价值​

  在灌云县恒邦智纺智能化生产车间,灌云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跟随着企业讲解员的步伐,近距离观察全自动纺纱设备的精密运转。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从数字化中控系统到高效能生产线,现代化纺织技术的革新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以前觉得纺织是传统产业,没想到这里到处都是高科技!”一名学生兴奋地说道。企业负责人介绍,恒邦智纺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这背后离不开无数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智慧。”​

  恒邦智纺首席工程师邵伟现场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他以“一根纱线的精益之路”为题,讲述了自己从普通技工成长为行业标杆的奋斗历程。“每0.1毫米的误差调整,可能需要上百次实验;每提升1%的良品率,都凝结着整个团队的心血。”邵伟用质朴的语言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

  学生们围在设备旁踊跃提问,笔记本上记满了“创新没有捷径”“坚持终有回响”等感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体验纱线质检、设备维护等基础工作。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因手部力度不均影响检测精度,有的面对复杂参数调试面露难色。“纸上得来终觉浅,原来每个细节都藏着大学问!”参与体验的同学们纷纷发出感慨。带队教师表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化为具象认知,孩子们感悟更深。​

  创新实践:拓宽思政路径,筑牢成长根基​

  此次活动是灌云县创新理论思政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灌云县积极探索理论思政课的新路径,不断拓宽教育载体与形式。在清明、五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清明祭英烈”、邀请劳模进校园开展宣讲、组织学生上好“车间里的思政课”等形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这种创新举措,让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精神根基,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陈路 朱礼功 王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