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课堂”到智能化食品工厂,再到四季产蓝莓的现代农业基地,近年来,南京溧水区走出一条技能赋能、科技增效、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里,残障青年掌握谋生本领,传统农业焕发科技活力,小小蓝莓串起致富链条,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牡丹园里的“职教课堂”:让特需学生端稳“技能饭碗”
春日的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实践基地里,牡丹虽已“卸妆”,芍药却以姹紫嫣红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在这片占地100多亩的园区里,听障学生正在地里劳作,在盆栽前专注修剪枝叶,手中的劳动工具与花瓣一同舞动,勾勒出无声世界的生命力。
据溧水特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溧水特校一所招收听障、智障儿童入学,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学校。为解决残障人士就业难的问题,2001年,学校筹建了“溧水区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开荒种地,并创新“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模式,将农业技能融入特殊教育课程。
在基地内,溧水特校毕业生可以从事花卉管理,田间除草、保洁等工作,最高的年收入10万元左右,即便是重度智力障碍,也能通过辅助性就业按件计酬。
目前,基地已吸纳30多名毕业生就业,涵盖独立就业与辅助性就业两类岗位。学校还开发了牡丹精油、干花等深加工产品,帮助特需学生实现技能变现。近年来,该校累计获评3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创新标杆。
如今,在做好残障学生教育、培训、就业工作的同时,学校不断整合资源,将基地拓展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溧水区劳动教育基地”,并以牡丹园为特色,打造观光游览功能,自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牡丹节活动。
包子“智造”工厂:30吨馅料背后的“鲜食密码”
走进南京中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无菌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50米长的全自动清洗线对蔬菜进行6道深度清洁,德国进口滚揉机让肉质鲜嫩多汁,冷链物流系统确保产品“当天生产、当日直达”,机械臂灵活翻飞间,一个个重量相当,褶纹均匀的包子鱼贯而出,15分钟内完成锁鲜……
据了解,该基地日均生产30吨馅料,服务苏皖地区1200家门店,年产值超3亿元。
“从田间到餐桌,我们实现全流程溯源。”基地负责人指着一筐刚送达的青菜说道。基地采用“500公里本地化供应”策略,与溧水本地蔬菜基地紧密合作,冷鲜肉则来自定点屠宰场。
中茂食品是A股上市公司巴比食品在南京的全资子公司,于2022年9月15日正式落户南京国家农高区。基地负责人表示,选择溧水的初衷,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级农高区的产业配套与招商政策为企业提供税收、用地等支持;二是依托本地蔬菜直采基地及屠宰场,构建“6小时鲜食圈”,降低了物流成本;三是紧邻高速、省道及机场,高效覆盖安徽、南京等主力市场。
基地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工厂建设投产,并与农高区共建种植基地,推动“从田间到车间”全链可控,依托区位优势,门店年均增速超35%,区域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未来我们希望南京工厂能突破5亿元的销售目标,两年内服务门店超2000家,深化与农高区合作,建设万亩蔬菜基地,探索碳中和供应链模式。”该负责人说。
以溧水为支点,通过政策、供应链与区位“三重赋能”,巴比食品实现了从区域深耕到全国扩张的跨越。未来,企业将继续以“鲜食战略”为核心,推动中式面点工业化、品牌化升级。
“小蓝莓”成了“黄金果”:溧水打造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鲜活样本
在“苏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温室里,本应五六月上市的蓝莓已挂满枝头。理事长周辉摘下一串果实:“我们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这套融合了基质栽培与智慧养护的创新模式,使单株产量达13-14斤,亩产提升至4500斤。”
据周辉介绍,目前,溧水蓝莓已实现元月至8月一直有果,而今年,为更好破解蓝莓产业“一季忙三季闲”的难题,合作社正试验新品种,力争实现“全年采果”,让“溧水蓝莓”从“季节限定”变为“四季常鲜”。
近年来,溧水区白马镇以蓝莓产业为核心,通过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全镇蓝莓种植总面积达1.2万亩,其中种植大户50户、零散户1590户。2024年,全镇蓝莓挂果采收面积超8000亩,总销售收入突破1.6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力量,溧水建成了蓝莓良种繁育中心、组培检测中心,推广5G技术应用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施肥、智能化管护。此外,还开发了果汁、果酒、花青素提取等深加工产品,注册商标包括“白马两莓”“宝生源”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如今,“溧水蓝莓”“白马蓝莓”已成功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当地成立11家专业合作社、20余家家庭农场,带动15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4万元。
溧水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南京农高区的一张亮丽名片,更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赵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