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锡交响乐团赴京首演《飞天》
听!一座城市的交响活力
4月18日晚,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无锡交响乐团以航天主题交响组曲《飞天》的首演,震撼了中外观众。“这是用交响乐重构文明基因的尝试”,乐团作曲家李劭晟接受采访时表示,“《飞天》不仅是音乐的叙事,更是无锡空天产业与城市精神的共鸣”。这部融合了敦煌壁画的神韵、航天科技的壮丽与江南水乡的诗意的作品,彰显出这座城市的交响觉醒,成为无锡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
从太湖之滨到国家殿堂
年轻乐团的“无锡速度”
交响乐团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活品质的风向标。成立仅一年半的无锡交响乐团,以惊人的“无锡速度”走上国家舞台。
2024年元旦首演时,无锡交响乐团以原创《无锡序曲》惊艳亮相,弦乐如古运河涟漪,铜管似物联网数据洪流,将这座“万亿科创之城”的基因谱写成音符。此后乐团斩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盛世莲花》,印证着这支年轻乐团“用国际乐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自觉。2025年央视春晚上,乐团60余名乐手泛舟太湖,与吕思清、赵聪等大师合作,用《太湖美》的跨界演绎让全球观众记住了这座“爱乐之城”。
“我们这支年轻的乐团登上国家舞台,是压力更是动力。”无锡交响乐团董事长吴喜明说。作为全国最年轻的交响乐团之一,无锡交响乐团平均年龄28岁,演奏阵容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多元文化与专业实力的交融为乐团注入了深厚的艺术基因。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乐团成员、“00后”中提琴副首席林怡秀难掩激动:“作为无锡人,能在国家舞台演绎家乡的航天故事,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位一年前刚加入乐团的年轻人,曾在家乡春晚的太湖游船上与吕思清合奏。
从千年礼乐到产业蓬勃
人文与经济的共生
这支年轻乐团的诞生并非偶然。在这片浸润着吴文化的沃土上,音乐的基因早已深深扎根。鸿山遗址出土的近400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乐器,奏响了江南最早的礼乐文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梅村二胡产业园,制作大师卜广军手持百年紫檀木,以榫卯工艺打造一把价值数万元的二胡,“这里年产5万把二胡,全国每四把高端二胡中就有一把来自无锡”。
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产业在兼收并蓄的环境中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新”势力,书写着“人文与经济共生”的新篇章。2024年无锡民乐与西洋乐产业集群发展——江阴口琴占全球产量的60%,金杯手风琴远销30国,萨莱赫竖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与此同时,“国际音乐家驻地计划”吸引俄罗斯手风琴家爱德华、法国指挥家艾略特等入驻,与本土艺术家共谱《二泉映月》的新篇章。在渤公岛的“湖心乌托邦”,墨西哥游客艾米推开音乐书店的门,黑胶唱片与太湖波光相映成趣。运营者王丽娜说:“这里70%的访客是‘00后’,音乐不是说教,而是用细节触动心灵。”
无锡对音乐的追求,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在鸿山音乐产业小镇,青瓷乐器出土遗址旁,一座集创作、展演、版权贸易于一体的音乐园区正在崛起;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无锡交响音乐厅工地轰鸣,这座新矗立起的文化地标将承载着无锡交响乐团的“未来雄心”。
从“民乐之乡”到“爱乐之城”
交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无锡的音乐基因,早已深植于市井街巷。东林中学的合唱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为《青春舞曲》反复打磨和声,一个学校的背后,折射着全市448所中小学“班班有歌声”的普及行动。市民李静是这座“爱乐之城”的缩影,2024年她听了不下10场音乐会,她笑称“周末不是在剧院,就是在去剧院的路上”。爱乐的城市氛围甚至感染了国际友人——日本高中生栗木特意来到无锡学习二胡,与本地学子在阿炳故居合奏《雪绒花》;葡萄牙手风琴家维托·帕斯特则在参观二胡产业园后感叹:“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无锡让它有了故乡。”
随着岁月流转,千年音乐文化早已融入城市的发展脉络中,它穿透喧嚣、触动人心,在不经意间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中国民乐之乡”正在蜕变为“世界音乐之都”。
成立一年多来,无锡交响乐团马不停蹄,在上海、苏州等重要城市举行了首次国内巡演,还先后赴法国、葡萄牙、英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用国际通用音乐诠释讲好无锡故事,凸显无锡交响乐团标识。
音乐,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硬科技”之外最动人的“软实力”引擎。正如无锡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林大叶所言:“当交响乐融入城市血脉,无锡便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底气。”这场“双向奔赴”中,无锡正以音符为笔,书写一座江南水乡向全球音乐坐标的蜕变史诗。(韩玲、杨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