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25日举行的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国家级经开区15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5年来,镇江经开区以“智造高地、宜创新城”为发展愿景,全方位提升产业能级,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024年,当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6.96亿元,15年间年均增速为9.38%;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镇江全市比重分别为38%和39%,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阵地。

(图为镇江经开区全景)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产业,动力在创新。镇江经开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产业集群串链成势。2024年,镇江经开区签约8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465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位列镇江市第一。2025年1至3月,实现4个新建省级重大项目100%开工建设,63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29.1%,超序时进度4.1个百分点。
目前,镇江经开区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低空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园已集聚海鹰特材、菲舍尔、美龙航空等优质涉航企业,多家企业参与C919大飞机首架机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配套,先后创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航空运动飞行营地2个国家级品牌。新材料产业园作为镇江最重要的化工产业聚集区,赢创新安的气相二氧化硅、奇美化工的光阻液、索尔维的电子级双氧水等产品和生产技术均处于国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聚焦重点产业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继2023年海鹰特材牵头组建镇江市首家创新联合体“航空复合材料及部件创新联合体”后,2024年11月由中节能(镇江)牵头的“智能光储充一体化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在镇江经开区组建,联合美科太阳能等3家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江苏大学等3所高校,致力于加快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攻坚突破。
作为镇江经开区的科技创新主阵地,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各类创业创新载体65.5万平方米,构建起“人才—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2024年,在孵企业近300家,研发费用支出超2亿元,8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7.3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先后引进各类创新创业高端人才815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9名;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
15年来,镇江经开区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着力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全区累计投资约200亿元,新建、改造市政道路约500公里及相应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拉开了城市路网框架,建成常泰高速、镇丹高速等交通体系,为区域招商引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瑞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载体及配套设施助力各类项目加速成长;圌山旅游度假区、滨江观光步道、心湖、观塘路水系、瑞湖公园等多个生态公园和湿地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以民生福祉为导向,镇江经开区围绕百姓家门口的7件事(公园、医疗、助老、停车、公交、活动、环境)和政府分内的2件事(逐步扩大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2017年至2021年,完成全区37个村、社区环境提升;建成5个社区(村)卫生服务站、5个慢性病监测点及11处养老助餐场所。同时,镇江经开区还投资1.6亿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推进15个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总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切实解决老旧小区堵点痛点,惠及5370户居民。
近两年,镇江经开区深入开展基层治理全域化专项行动,把党建引领末梢疏通工程的“触角”精准延伸至农村、街区、市场商圈、园区企业等。同时,搭建“联防联治”平台,强化“精微网格”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2024年以来,镇江经开区集成管理中心承办各类群众企业诉求3.98万件,其中,省政务服务热线群众满意率98.40%,办理“一企来办”诉求353件,综合满意率为99.43%。
未来,镇江经开区将以“系统谋划、实地勘察、精细施工、节点推进、闭环验收”的工程思维,实施推进产业攀登、改革赋能、宜居宜业、平安善治、党建扎根“五大工程”,着力让“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高效、群众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基层活力迸发”的更加美好的发展图景成为现实。(肖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