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发布《2024年常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为了让读者充分了解白皮书,我们分7个章节对白皮书进行解读。
《2024年常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2024年,常州在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过程中,不仅在创造与保护上持续发力,更聚焦“运用”环节,以金融服务、成果转化、预警导航、地理标志等多维度举措为抓手,激活产业创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构建起知识产权运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为解决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常州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实施细则》,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2024年,全市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近30场,促成695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00.05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在创新探索方面,3月,常州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常州经开区专精特新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该产品首期规模1亿元,11家“专精特新”企业携60项专利入池,通过专利许可形成预期收益,为企业开辟全新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常州持续深化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丰富专利保险产品矩阵,涵盖质押融资保证险、侵权责任险、境外展会法律费用险等,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此外,为15个地理标志商标投保,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抵御风险,增强品牌竞争力。
完善专利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常州积极构建“一核多点”知识产权转化网络,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理工学院承担的高校院所运营能力提升计划及金坛经开区的动力电池产业运营中心发展计划,于4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武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运营中心通过中期检查;天宁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运营中心获得省专利转化专项支持,为产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方面,省市两级计划协同推进,助力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运营中心建设。其中,常州大学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常大路径”,近三年完成专利转化864项,转化金额近2000万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十一。此外,全市组织10所高校开展存量专利盘活行动,共盘点专利9207件,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政校协同” 新模式成为亮点。常州市市场监管局与常州大学推行“驻企导航员”制度,帮助300余家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专利申请量整体增长15%。同时,联合多所高校深入园区开展技术对接,试点“先免费许可、后有偿转化”及后续技术指导模式,有效提升高价值专利供给,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强化专利导航预警,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专利导航在常州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合成生物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打造了报告、导航平台和企业创新数字化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其成果《基于专利导航分析下的我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荣获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全市支持14家重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发布6期商标预警监测报告,累计发现风险407次,助力企业及时规避风险,优化专利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动力与储能电池、现代纺织和石墨烯热应用等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先后获评省级优秀案例。目前,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获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在国家平台发布61项产业导航成果,并针对“1028”重点产业体系,更新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及轨道交通车辆等三份分析报告,为重点领域企业专利布局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深化地理标志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为推动地理标志与文商旅深度融合,常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农村、商务、文广旅和供销合作社等部门签署协作备忘录,并与人保财险常州分公司达成保险战略合作,构建起多方联动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通过发布《常州地标宴》及《常州地标美食评定规范》团体标准,提升地标美食品牌影响力;贸促会常州支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证明书》业务,助力地标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金融服务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从专利导航预警到地理标志赋能,常州在知识产权“运用”环节的全链条布局已初见成效。白皮书显示,常州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金融支持、转化服务与预警导航能力,培育更多高价值专利和品牌,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张本甫 郭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