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技术攻关到人才共育,江阴牵手本地高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锚定创新原动力,校地合作更紧密
尽管是平日正常上课的日子,位于临港开发区的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内却是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一批接着一批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学生涌入三楼的南理工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开启充实的学习时光。而一条走道之隔,中心已入驻的9个项目团队正高效运转,常驻于此的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逾30人,进入“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的实体化运作阶段。
一条走道,这是高校课堂与项目工作室的距离,也是江阴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距离。记者了解到,自南理工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正式投用以来,现在创新中心平均每周人流量高达3000—4000人次,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坐拥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的江阴正推动校地合作迈向更深处。
紧抓创新原动力 校地共赢结硕果
“一个月,一台样车就出来了!”在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张伟斌教授团队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其与辖区企业中煤矿山合作研发的新一代产品,该产品有望成为国内矿井下作业的首台(套)装备,张伟斌教授介绍,把学业扎根于产业,这极大地推动了研发进程,“距离学校不远的企业厂区内设有模拟矿井环境,学生们经常到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有时一个月可以驻场超20天。”
一个平台撬动强劲创新原动力,越来越多本地高校的科研成果从创新中心向外辐射。在新能源领域,南理工高啸博士与江阴高新区企业华成协弘科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并研制出国内首台动力电池原位检测装置;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练智超教授团队与中国民航局共建“民航智慧安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参与民航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创新中心还布局了公共科研平台,主要服务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实训和技术验证,目前已有光刻机、机器人、智能产线等设备,计划今年逐步向外开放共享,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提供有力支持。”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据初步统计,从2020年起到目前,南京理工大学与无锡地区产学研合作达300多项、约1亿元,这足见赋能本地产业强度之大,“期待未来校地联合搭建一个城市共享的智能制造实验室,更好地赋能本地产业。”
人才共育加速跑 全面合作探新路
位于长泾镇的苏青集团是新、特、专、异树脂的研发基地,也是离子交换树脂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对于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迫切。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启用后,企业与学校已迅速展开合作,锚定“太阳能光热耦合直接空气碳捕集的共价有机框架高效吸附材料创制与低耗装置开发”项目,双方科研团队已紧锣密鼓投入研发。此外,苏青集团与江南大学开展合作招生,对新招硕士采用定点研究生培养。
推动苏青集团与江南大学成功“牵手”的是江阴市专精特新企业联盟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展的首场“卓工项目”校企对接活动。“对接会为校企深度合作开辟了新通道,也为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攻关与人才储备领域创造了更多新的机会。”江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卓工项目”会把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生培养课题,构建“课题即需求、攻关即培养”的产教融合新范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江阴与本地“双一流”高校的合作已不仅局限于产学研。近日,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青阳镇政府数智乡村美育实践基地揭牌,江大学子将以“青年创享家”的身份参与到青阳镇塘头桥村的美育实践中。江阴今年的青年商会会员大会也特别选择在江南大学江阴校区进行。借江南大学这个人才荟萃的宝地,校企之间、年轻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青年企业家们欢聚在江南大学食堂,重温校园记忆。
校内掀起抢才潮 提前涌现留澄族
最近,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内的一场招聘会“火”了。抢抓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黄金期”,江阴市人社局带着30家重点企业、400余个优质岗位来校“抢才”。“这些企业中有中国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12家,最高月薪达3.5万元,留才诚意满满。”江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虽然是招聘会,但其实也是一场江阴企业的推介会,“学生可以知道哪些企业精准匹配学校专业设置,从而选择留在江阴。”
捧着厚厚的招聘宣传单,不少学生难掩内心的欣喜。“投给了半导体行业的盛合晶微、长电科技等,这几家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薪酬待遇都达到了预期。”加入“留澄族”队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生于英迪非常期待。“一次性收获12份优质简历,用才之渴得到了解决。”尊阳电子人力资源经理孙静满载而归。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不少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来到了现场,提前了解江阴企业的用才需求。
不少企业虽然没有来到现场,但早已为“抢才”做好了准备。“目前的研发人员主要是从江南大学引进的,现在离江阴校区10多分钟车程,引才更方便了!”西树食品(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怀军曾在江南大学食品工程专业进修,与学校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新项目巧克力工厂投用后还要继续引进食品工程专业的人才,帮助企业在无糖巧克力等产品上制定标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唐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