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景三维南通服务国土规划管理”入选全省典型,去年服务地块出让22项、规划编制项目44个、项目审批16次——

  全空间三维数据赋能智慧城市规划

  2024年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日前发布,“实景三维南通服务国土规划管理”从42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该案例将市区5个年份的245平方公里土地纳入三维空间,有效支撑国土规划32项业务迈入动态可视、数智赋能新阶段,为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注入新动力。

  三维驱动,构建城市孪生空间

  2019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全省率先行动,以倾斜摄影成果建立实景三维数据库,每年度紧随城市变化进行更新,保证数据时效性。以这一成果为基础,市资规局于2023年开始搭建南通市实景三维辅助决策平台,并于次年通过验收。

  打开平台主界面,只见顶部横列着专题成果展示、空间规划设计、辅助项目选址、出让地块推介、城市文脉传承5个功能菜单,左右两侧依次呈现各功能的细分要点,底部有分屏、漫游、坐标、空间分析等10余项服务。狼山之巅、西部滨江、住宅项目、企业工厂,甚至一棵古树名木,鼠标点到哪,实景三维图像即时显现,相关规划数据更是一目了然。

  小到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漫游,大到一幅包罗万象的江海图谱,平台以更逼真的视觉效果、灵活的观察角度和丰富的细节信息,实现了城市地理空间从二维抽象到三维具象的跃进。市资规局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做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决策,需要满桌的平面图和数据指标,一边对照一边研讨。现在只需将设计图的各项数据和指标输入、转化,借助平台开发的各项功能,就能科学高效地完成规划编制、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等工作,助力政府精准招商、企业精准选地。”

  跨越时空,展现城市更新脉络

  将三维视野投向西部滨江地块,点击分屏比对,左右两边即刻展示出不同的江畔景观。“左边是五六年前的滨江,当时作为码头、仓储用地,到处是塔吊和堆场。”工作人员边演示边介绍,“右边是用地腾迁后的滨江现状,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这份“前世今生”的记忆,依托于市资规局的一项创新成果——动态知识图谱驱动规划解析。在突破数据深采、数据规整、动态规则等多项技术难点后,平台能够时序化展现地块旧时、现状乃至未来的发展愿景,直观体现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2024年11月,该成果获省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一等奖第一名。

  平台“预见”的未来,源于规划方案模型与现状实景三维成果的有机融合。工作人员以市区某地块为例进行操作:将两种不同容积率的建设方案模型加载进平台,形成两套设计方案,分屏进行对比。“地块的用地数据、周边环境等内容一应俱全,能更好地传递区位优势和投资价值,同时辅助决策者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指标,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优化。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我市各个地块信息更丰富且精准,为土地出让推介、重点项目选址、服务规划审批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去年,爱德士鞋业地块计划出让,我们就在平台上进行拟态服务。”工作人员选中地块,系统实时加载出红线范围,对正在研究的规划地块进行实时压平、建模;点击“日照分析”,平台通过三维引擎实时计算出当前地块的太阳高度角,模拟日照阴影从早晨8点到晚上8点的投射范围;点击“天气分析”,可以展现晴、雨、雪等常见天气对地块的影响;点击“天际线”,模型在城市轮廓中的位置和高度立刻显现……平台还能结合周边交通、环境、资源等要素,对重点项目地块实施价值评估,辅助提升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放大实景图像,爱德士鞋业地块开发红线西侧有一处微小的凹角。工作人员解释,在项目选址阶段,平台自动提示红线范围有一棵古银杏树,并规划了避让范围,辅助工作人员快速调整开发红线走向。平台的三维展示与分析功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各级文保单位、名木古树、优秀历史建筑等历史文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五松别业、胡长龄故居等历史建筑高精度的三维“建模”,为修缮、维护工作提供了精确参考,确保文物“修旧如旧”。

  如今,实景三维南通成果已在我市资规系统内土地储备、信息化管理、城市规划与展示等多个业务领域广泛运用。2024年,全年服务地块出让22项、规划编制项目44个、项目审批16次,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南通样本”。(沈佳颖 王静 杨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