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宜兴东坡手植海棠分枝将移栽眉山

  开启苏东坡“第一故乡”与“第二故乡”的文化对话

  元丰八年(1085年),大文豪苏东坡在游历宜兴时,在好友邵民瞻的庭院中种下一株海棠。这株海棠既是二人友谊的见证,也为宜兴眉山两地埋下了一颗千年情谊的种子。千年过去,海棠无恙。22日,眉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携多位园林专家来到东坡海棠园,开展东坡海棠高枝压条繁殖工作。待植株培育成功,这棵千年海棠将在眉山三苏祠再度“安家”,延续千年情缘。

  一株海棠,美了近千年。要说苏东坡最爱的花,海棠当占一席之地。苏东坡在后来的书信中,十分惦念在宜兴种下的这株海棠,每每提及“海棠无恙乎?”,学生则答:“海棠无恙。”岁月流转千年,苏东坡手植的海棠历经风雨,虽经磨难,却依然傲然挺立。1952年,海棠主干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干,叶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当时的宜兴县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四周建围墙,辟为海棠园。如今,每到春天,海棠花开满园。

  近年来,宜兴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特色,串联东坡相关遗迹遗存,全方位打造属于宜兴的东坡文化IP。去年11月,宜兴与眉山联合开展了“海棠无恙 东坡依旧”文化主题交流活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宜兴市和桥镇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三方活动备忘录。此次高枝压条繁殖工作是活动的第二阶段。“千年海棠‘回家’是第一故乡与第二故乡的文化对话,让东坡精神在双城互动中焕发新生。”眉山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肖沁说。此次高枝压条繁殖在植株母本上选取了10株可以繁殖的枝条,在枝条的下部进行环状剥皮,在相应的培育措施下待充分发根后,剪离母株,进行培育。后期,计划在今年的眉山东坡文化月期间,将培育成功的海棠移栽至眉山三苏祠。

  为了保护利用好东坡文化遗存,近年来,和桥镇对东坡海棠园进行过多次改扩建,新增海棠斋、思源台、东坡文化墙等多个景观,提升了周边环境,同时将资源禀赋、地方风俗、人文理念等元素更好地融入东坡海棠园。经过几次改扩建,东坡海棠园面积由原来的0.3亩扩大到7.3亩。借力东坡元素,让场馆活起来,今年,和桥镇举办了东坡海棠文化集,打造了“海棠无恙——东坡与和桥”专题展线上展览,通过书画、市集、展览、研学等方式点燃“东坡热”,让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