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茶韵悠长。阳春四月,行走在江苏太湖之滨、天目湖畔、茅山脚下,处处可见茶山叠翠、茶舍林立,茶农穿梭于茶垄间巧手采撷,游客沉醉于茶香中品茗论道。
在这片浸润千年茶文化的土地上,一场以茶为媒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展开——从宜兴乾元村的生态转身,到溧阳玉枝茶场的数字革命,再到金坛茅山茶海的跨界破圈,江苏正以“三产融合”为笔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灵魂,将一片片绿叶化作致富“金叶”,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老茶园的绿色蝶变:从“煤村”到“茶乡”的生态转身
宜兴市乾元村,这个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煤矿和化工产业闻名的“宜兴首个亿元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地。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村从2008年起,陆续关停多家化工企业,转而深耕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践行‘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村落。”乾元村党总支书记宗汉平说。
近年来,乾元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占地6200余亩的乾红茶文化休闲园,包含乾红文化馆、早春茶舍等茶文化体验区,已成为茶旅融合的生动案例。
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镒嘉表示,父母辈用“农产品思维”卖茶,现在则用“文旅思维”赋能茶业,游客在游玩和品茶的同时还能体验采茶、制茶。
如今,乾元村建成6200亩生态茶园,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江苏乾元茶业副总李镒嘉介绍,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品牌营销,带动106户茶农增收。
数字赋能新茶经:万亩茶山的科技革命
在溧阳天目湖畔的玉枝茶场,“玉枝·茶语山房”静静伫立在千亩茶海中。这里不仅是游客品茗观景的打卡地,更是传统茶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缩影。2000亩茶园配备水肥光一体化物联网智能系统、高品质白茶制作智能生产线等先进设备。
据茶场负责人濮爱玉介绍,过去,茶叶种植过程中的浇水、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经验。如今,茶场创新运用的水肥光一体化物联网系统,为茶园植入“智慧大脑”,茶农足不出户就能管理千亩茶园。
今年,玉枝茶场新上了一台选色机,能把鲜叶中的一芽一叶分清大小,同时剔除老叶、茶果杂质,对前端采茶、标准化做茶都大有裨益,大大提高了成品茶的卖相。
如今,玉枝茶场积极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茶,并向村民承诺,从茶苗栽种、茶园建设到茶园管护,免费传授经验技术,真正用“绿叶子”带动集体致富。
产融合新图景:茶香里的共富密码
金坛茅山脚下,千亩茶海宛如碧波荡漾。游客在茶海中品尝着茶味冰淇淋、抹茶蛋糕等。
与其他地方的茶园不同,常州金坛的茅山茶海园区里,不少茶树上面覆盖了一层黑色遮阳网。“这些茶树是用来做抹茶的。抹茶茶叶的采摘季在5月,采摘前的20天左右需要遮阳网覆盖,通过散光增强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比例,以形成独特的鲜爽口感和翠绿色泽。”茅山茶海总经理尹娟说。
该公司开发的30多种茶食,如茶味冰激凌、蛋糕、饮品等,丰富了茶产业的内涵。占地千亩的茅山茶海园区,集茶叶深加工、茶食品开发、茶文化传播、农事节庆等多功能于一体。在茶叶生命科技馆,游客们可以现场体验茶食品制作,深入了解该公司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方面的创新做法。
暮色中的茶园泛起薄雾,采茶姑娘的歌声随风飘来。在这片浸润千年茶文化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激活传统产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随着茶香徐徐铺展。(赵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