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个核心产业技术专利授权量居全省前列

  知识产权点燃数字经济发展“引擎”

  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无锡知识产权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昨日,在2025年无锡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现场发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显示,无锡在智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等15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专利授权量均排名全省第三,点燃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从2015年起,无锡各板块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持续上升,产业日趋活跃。至2024年,全市集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1668家,规上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2%。相对应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质量也快速提升。

  在省内对比中,无锡在物联网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优势突出。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专利密度领跑全国,出现了华进半导体、奥特维等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华进半导体作为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开展2.5D/3D集成、大尺寸FCBGA封装、光电合封、SiP封装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奥特维在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领域具备创新优势,研发投入大,仅2024年就获得322件专利授权,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企业均选择与其合作。

  全市数字经济产业专利的分布,也显示出了各板块数字经济的鲜明特征。江阴和新吴区是数字经济企业集聚的主力军,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装备领域专利优势显著。滨湖区凭借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与中科芯等龙头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宜兴、锡山、惠山和梁溪则在电缆技术、半导体制造、智能装备和新能源制造等细分领域各具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尽管无锡数字经济产业技术优势显著,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数字内容服务、数据交易等新兴服务业态中专利储备较少。数据显示,无锡数字经济制造业专利运营占比超60%,而数字内容服务、数据交易等新兴领域专利流动性不足。比如,电动车产业专利数众多,但在车联网数据服务领域专利储备缺乏。这种“制造强、服务弱”的反差在产业链中也较为凸显——从光伏设备到智能机床,制造端专利“枝繁叶茂”,但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专利似“早春新芽”。

  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朝着“激活数据要素市场”等发展方向发力,市知识产权局人士介绍,接下来将鼓励更多企业开拓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新局面,让更多的数字产业专利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跑”向应用场,撬动数字经济产业的无限可能。(周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