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法院坚持能动履职,着力更新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探索创新审执机制、完善司法保障措施,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保障,为鼓励支持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持续发力。

  一是助力营造优胜劣汰市场环境。综合运用“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个案审判执行”衔接“破产及强制清算”等多种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行“破产预警+挽救前置”,加强重点企业风险识别,在破产受理前完成重点企业的挽救价值识别和破产方案筹划,加强庭前预重整、庭内重整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破产与执行财产处置互联互通,发挥破产统筹和执行效率功能,实行执行财产拍卖、优先债权受偿与破产案件快速审理的有机衔接。牢固树立“企业被执行人无终本”理念,对僵尸企业被执行人“应转尽转,当破则破”,助力失信主体依法依规退出市场。

  二是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25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判后回访工作机制,听取民营企业在案件处理、法院工作等方面意见建议,解答民营企业在知产维权方面的法律问题。设立“‘澄智为你’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提高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依法规制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审结飞弘公司雇网络游戏“水军”不正当竞争案 ,引导网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该案获《人民法院报》整版刊载。在全省法院率先探索知识产权“刑民一体化”保护模式,明确知识产权领域民事赔偿优先于刑事追缴,有效降低被侵权民营企业维权成本;审结假冒“海澜之家”注册商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对被告人判处刑罚并适用违法所得3倍的惩罚性赔偿,让恶意侵权者付出更大代价,案件专报得到江阴市人大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江阴法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护航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获央视专门采访报道。

  三是大力实施企业信用修复。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提请市委政法委牵头,召集发改、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召开切实解决执行难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建立江阴市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联动机制的意见》。目前,失信企业调查、税务登记、不动产等情况实现定期反馈,失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随时可查。经过对纳入治理范围的失信企业进行梳理、核查、界定,完成江阴市1600余家失信企业的屏蔽工作,屏蔽比例超70%,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发放了《个人信用修复证明》《企业信用修复证明》。(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