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传统电力系统正在向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配电网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波动性管理难题;二是电动汽车规模化接入导致的负荷特性变化;三是供电质量与线损控制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实现配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可调”的智能化目标势在必行。

  然而,当前配网通信体系存在显著短板:中压10kV与低压400V通信网络均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特别是低压侧具有终端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传统抄表为主的通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型业务需求。未来配网通信需要构建具备高可靠性、宽频带、多业务承载和灵活组网能力的"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系统,为智能配电网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面对复杂的技术与场景化挑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建设与全球协作,联合客户与伙伴共同攻克行业难题,加速标准落地,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2025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上,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副总裁、首席数字化转型官夏文波发表《从HPLC(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到SPLC(扩频电力线通信):新一代电力宽带载波透明化,破解配网“最后一公里”通信难题》主题演讲,强调“根技术”创新与“被集成”策略,赋能客户与生态伙伴。在国网陕西电力的牵头下,华为联合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慧配电网创新实践。

  新型电力系统通信目标网

  夏文波表示,2024年华为在国家电网调控中心的带领下,与南瑞、信通等共同开展了“主配微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通信目标网的研究,形成了4维度“主网智强、中压融合、低压透明、天地一体”的通信技术目标网,既通过双平面构建99.999%可靠的“智算强韧的主干通信网”、通过有线无线双手段构建99.99%的“10kV中压回传通信网络”、通过HPLC+RF(无线射频技术)双模电力载波通信构建99.9%的“低压透明、通感一体”的400V通信网络。为应对极端气候等给电力通信带来挑战,通过“卫星+光纤+载波+5G无线专网”构建4D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体系。

  聚焦400V低压通信,为实现“电网平衡稳定的同时让老百姓满意”,我们需要重新定义400V低压通信网,为业务提供底层通信技术支撑。解决方案思路是:从公网到专网,解决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并通过统一操作系统,实现终端设备互联互动和电网的”四可” ,衍生解决亿级用户侧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的并网管控。

  电网“根技术”提升用户的用电满意度

  HPLC+RF(无线射频技术)双模电力宽带载波技术基于“有电就有网、通感算一体”能力,实现智能配网运维,自动识别变/支/箱/户拓扑,主动上报停电事件,结合故障研判与定位,显著降低SAIDI(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数)。通过低压透明化管理可实时监测400V低压网络,支持15分钟线损动态计算、三相不平衡及反向过载预警,快速识别窃电行为,提升电能质量并降低线损,经济效益显著。

  数字化赋能创新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依托柔性可视化平台与低代码开发能力,结合云边协同架构,实现生产、安装、运维全流程高效协同,支持全省策略2小时更新。同时,基于云编排技术,构建低压分布式光伏智能管理体系,实现低压分布式光伏的接入管理和数据转发,满足融合终端与任意台区的光伏逆变器等末端设备通信和控制的自适配能力,为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并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国网陕西电力智慧配电网创新实践案例效果非常明显,实现供电所配变设备异常故障“主动感知”,提升配变设备的数智化管理水平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性能。

  在迈向“双碳”目标的征程中,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是电力标准高效落地的关键引擎。电力企业需以电网为枢纽,数字化企业则以技术创新为支点,双方通过深度协同打破行业壁垒——以“电碳协同”优化能源结构与碳足迹管理,以“电算协同”驱动智慧电网与算力资源的动态平衡。跨界融合、全球协作,才能将标准化的电力体系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蓝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