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无人植保机在田间大展身手、蔬菜产业园内科技感满满……眼下,陶都大地处处上演着春耕春种的喜人场景。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宜兴市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市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宜兴市始终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走出了一条符合陶都实际的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子。

  建好管好“一块田” 奏响富民“丰收曲”

  眼下,走进徐舍镇西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正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高效推进,来回穿梭的挖掘机、运输车,以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不远处,一期1000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芳容初绽,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碧绿的小麦生机勃勃。

  宜兴现有耕地总面积58.33万亩,是名副其实的“苏南粮仓”、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徐舍镇作为宜兴最大的农业板块,粮食种植面积占比超五分之一,耕地面积逾11万亩。近年来,徐舍镇积极探索耕地有序恢复和集聚提升保护工作,通过与各村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开展退渔还耕等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截至2024年底,全镇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95万亩,建成率超92%。”徐舍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马雪峰介绍,近两年来,徐舍镇新增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良田1万亩以上。凭借突出的耕地保护成效,徐舍镇于2022年、2024年两度入选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获省级资金奖励。

  近年来,宜兴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府实事工程,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田连片整治工作的通知》《宜兴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2022—2025年)》等政策,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之路。市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科学指导各地结合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土地全域整治等,提升完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相关配套设施与辅助工程,全力提升宜兴市高标准农田形象、形态和整体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余亩,财政投入累计达17亿元,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过去都是用土渠灌水,不仅灌溉成本高,还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现在硬质渠、涵洞、放水口等基础设施完善,既节省成本,农作物产量也是噌噌往上涨!”万石镇漕东村种田大户吴绳广说,如今,各类现代农机和农业技术都可以在田间大显身手,一年可节省农药化肥10%左右,节水50%左右,水稻平均亩产也从570公斤稳定提升到了600公斤以上。

  良机良种优服务 绘就现代“春耕图”

  4月9日上午,在芳桥街道金兰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在村干部的遥控下腾空而起,沿着麦田匀速飞行。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药液均匀散开,精准洒向麦苗,为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送去了“及时雨”。“过去农民靠天吃饭,收成时好时坏,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都没想到,庄稼还能这样种!”年逾六旬的农民徐洪新望着眼前这一幕由衷感慨道。

  植保无人机、智能化灌溉、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宜兴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像金兰村一样利用现代农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场景比比皆是。近年来,宜兴市以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位居无锡各板块前列,在芳桥街道金兰村、丁蜀镇莲花荡等地涌现出一批“无人农场”。

  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农机服务也越来越为广大农民所关注,市富根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市金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随之涌现,在全市范围内科学有序推进“田保姆”式农作物托管服务。其中,市富根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0多台套,在逐年扩大耕种版图的同时,合作社富余的农机设备和机手力量还能为周边3000多亩农田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据统计,目前,宜兴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超100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个,年服务农田面积达72万亩次。

  向良机要保障,向良种要产量。近年来,宜兴市积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积极培育稳产高产的优良作物种子,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眼下,在位于周铁镇王茂村的市金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袋袋水稻种子在仓储中心内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该公司负责人许海兵介绍,目前,该仓储中心已完成水稻备种超100万公斤,涵盖南粳46、沪软玉1号、苏粳1880、浙沣糯188等多个优质品种,届时可满足全市各地水稻播种需求。

  作为宜兴市唯一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资质的科技型种业企业,金穗种业专注水稻、小麦、油菜等主粮作物的种子繁育与全产业链运营。“眼下,试验田里有数十个小麦、油菜新品种在进行试种,工作人员会定期观察记录苗情长势,并选择适合宜兴种植的品种。”许海兵说,公司拥有近万亩繁育基地,可实现年产推广500万公斤优质种源,辐射长三角粮食主产区。

  践行大食物观 持续丰盈“陶都餐桌”

  菜农对黄瓜进行疏果作业;西红柿植株刚开花,藤蔓沿着绳子开始了空中攀爬;长到20多厘米高的茄子苗,主茎顶端生长点被精准去除……在周铁镇的太湖湾蔬果产业园里,各种蔬菜长势正旺。“目前正是追加春肥的好时机,我们这里浇水不需要人工,所有的水肥按照不同的配比,由泵站通过管道将水肥自动滴灌到每棵菜的根部。”负责产业园运维的江苏竺西禾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奚鹏介绍。

  周铁镇一直以来就是无锡、宜兴的蔬菜供应基地,更是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菜篮子”,蔬菜种植面积1.4万余亩。“太湖湾蔬果产业园由镇属国企竺西农业出资建设,与江苏省农科院、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并聘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担任乡村振兴总顾问。”周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业园项目分三期建设,涵盖6万平方米高效设施大棚、8000平方米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6万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市场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蔬果产量达2000吨,蔬果交易量达10万吨,直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岗位50个,可带动1500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民以食为天、农为食之源。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守护百姓餐桌,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升级,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时代考题。近年来,宜兴市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高质量完成无锡下达的“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任务,持续提升生猪、水产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让陶都老百姓的“菜篮子”更加丰富。位于杨巷镇的无锡市润坤牧业有限公司是宜兴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和供应基地,公司通过引进丹麦的环控系统、温控系统,并使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使猪舍温度始终控制在20℃。“我们这里的生猪不但住得好,吃得也好,采用标准化、生态化方式养殖的生猪,猪肉又香又有嚼劲!”润坤牧业总经理孙永新说。据统计,目前,全市生猪存栏6.3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6938头,家禽存栏104.38万羽,羊存栏1万只。

  大食物观在生产资源上要求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杨巷镇的江苏常宜海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通过工厂化养鱼新模式,以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养殖,保证了鳜鱼、鲈鱼的更高品质和产出比。丁蜀镇上坝村则充分挖掘林下空间潜力,种植板蓝根、知母等中草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丰富了上坝村的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