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驻滨海县乡村振兴工作队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帮促工作,积极促进共同富裕。2024年滨海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36.1元,同比增长6.8%,居全市第一。

界牌镇菊花种植及深加工,村民在采收菊花

  重抓产业,助力强村富民。滨海县共有3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虽然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作队深感,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紧贴镇村实际需求,遴选实施了界牌镇菊花种植及深加工、滨淮镇“萄”园基地文旅综合体、陈涛镇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等36个帮促项目,其中产业项目19个,会同相关单位共投入资金2.27亿元。所有产业项目均落实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带动村民发展生产、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合理分配资产收益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稳定增收,实现共建共享。比如,在界牌镇实施的菊花种植及深加工项目迅速落地生根,去年全镇推广种植菊花近2000亩,收益最高的村集体增收达30万元,近2个月的菊花采收期内日均用工300人次,日工资100元以上,一朵朵菊花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据统计,2024年,工作队挂钩帮促的16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平均达61.5万元,增幅达10%。

  优化服务,保障基本民生。工作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切实把群众之所盼作为帮促之所向,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抓好产业项目的同时,统筹实施民生项目,帮助挂钩村升级党群服务中心、优化便民服务设施、改造乡村卫生室、修缮道路、架设路灯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量化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鼓励和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在界牌镇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周边企业和群众提供帮代办、就近办、上门办等全方位便捷化的就业服务。协调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免费为留守妇女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指导,促进她们灵活就业、增加收入。联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滨海县人民医院开展“乡村振兴·健康滨海”“新时代巡回医疗”等系列活动,义诊村民5000余人次,真正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协调后方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通过“大手牵小手”,累计资助129户困难家庭学生。结合重大节日慰问重疾家庭、烈士遗属、老党员等300余人,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文化赋能,润泽文明乡风。滨海人文荟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以烈士命名的镇村有20个。这里先后走出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中滨海籍会员多达22人。工作队进驻后,专门拨出资金支持八滩烈士陵园和戴秉义烈士纪念碑广场等革命场馆的文化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第一书记讲党课等形式积极宣传革命历史,用红色文化为文明乡村铸形塑魂。积极协助挂钩镇村建设村民文化礼堂,捐赠书橱、图书等资源丰富农家书屋供给,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升服务水平。依托所挂钩农业园区岭山村蜜梨种植、滨淮镇公玉村葡萄种植资源优势,投入资金助力当地打造梨花语、“萄”园基地等农文旅融合特色品牌,不断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场景,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活力空间。

  

  与省家庭服务业协会进行供需对接

  党建引领,提效基层治理。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工作队进驻后,先后与建行盐城分行、县农业农村局、省委省级机关工委联合组织开展“建智行远”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班、村级集体电商培训班、党建引领富民强村专题培训班,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县80名村书记和后备人才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16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队员切实扛起五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以消费帮促、支部共建、“千会牵手第一书记,联村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等为抓手,积极协调后方单位、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促进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向滨海倾斜。来自建行江苏省分行的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协调后方单位采取“银行+保险+期货”模式,每年为当地农户减免保费200余万元。截至目前,累计购买滨海特色农产品5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富民增收。(李庭开 时攀)